《狭隘框架》读后感
我很喜欢用框架着两个字,形象而明了。很可能是出于生理的原因,大脑总是以“最小耗能”的方式运转,这就决定了人类的思维形式必须是框架式的:将太远的事情拉近,将太宽的事情变窄,用一个“框架”将眼前的问题“框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否则无法思考,具体框住的手法就包括了依从经验、简单类比等.......。补充文中两点,第一,框架有两种,一种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是个人父具的,前者就是康德在《纯批》里阐述的各种先验形式;第二,不是要不要框架的问题,而是时刻提醒特定框架所带来的视角偏差,并保持开放可优化,所有的高手,都把自己活成了贝叶斯。
理性人假设具有公理级的地位,但隐藏了个人决策与当下决策的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下,个人选择总是对的,存在即合理,去掉任何一个前提,就不一定成立了。比如,即使个人选择再具有合理性,但长期延续,也会形成集体谬误,还有博弈论中的囚徒悖论也是如此。
理解了框架的局限性后,引入两个概念,模型和动力机制。
模型,是指产生某种现象的结构 ,包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目的在于在空间尺度上把框架放大。
动力机制 ,是以长远目光观察模型产生的现象,以及今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及动向 ,即会出现怎样的模式,目的在于在时间尺度上把框架拉长。
第一性原理是框架、是模型,类比是框架、模型间的迁移,后者寻求大胆假设,前者负责小心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