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
书架上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我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被一本封面已略显陈旧的书所吸引——《三国演义》。这本书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百读不厌,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变革的长篇小说,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讲述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其中,我最有感悟的故事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不惜三次亲自上山拜访。尽管前两次都未能与诸葛亮见面,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最终,在第三次拜访时,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成功请得他出山相助。这段故事不仅展示了刘备的诚意和决心,更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远见。
从这个故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一个道理: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真诚的态度。刘备之所以能够请得诸葛亮出山,正是因为他具备了这两个品质。他并没有因为前两次的失败而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最终获得了成功。
联想到我的亲身经历,我也曾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那时,我参加了一个学校的演讲比赛,但初次尝试并未能进入决赛。然而,我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并向老师请教了演讲技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坚持每天练习演讲,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最终,在第二次比赛中,我成功进入了决赛,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正是因为我像刘备一样,保持了真诚的态度,并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人生指南。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三国演义》将继续陪伴我成长,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今天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被里面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读完之后我对它又有了新的感悟。
东汉末年,吴、蜀、魏三足鼎立,不过历经几十年的纷争,最后被司马炎坐收了渔翁之利,一统了三国,平定了天下,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大晋。
在三国乱世中,英雄好汉层出不穷:有智勇双全的赵云,心系苍生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有“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曹操和知天文、晓地理的诸葛亮。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诸葛亮。他“火烧新野”、“七擒孟获”、“智算华容道”、“巧摆八卦图”、“草船借箭”、“空城计”足以看出他的才智非凡、足智多谋。天下变数也尽在他的掌握之中,未出毛庐能预见三分天下之格局。可惜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让马谡去镇守最重要的军事重地--街亭,而因为他的用人不当,忘记了先帝的再三叮嘱,导致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迫降职。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加以指责,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次失败而灰心气馁。每当我考砸了的时候或者某件事情做错了的时候,我不会气馁,也不会放弃,而是想办法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当我每次获取好成绩时,也不会因轻易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虽然时间流逝,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故事具已化为尘土。但是《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始终是我心目中的经典,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为我照亮前进的道路,永存在我的心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翻看书的扉页,试着重新复制那个年代。董卓拥有权利后昏庸无能,最终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斩首。桃园三结义中的大哥刘备当了蜀汉皇帝。不久,刘备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刘禅与诸葛亮管理朝政。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为刘禅写出了指导,也就是《出师表》,可刘禅不能善用,每天不务正业,贪图享乐,蜀国就此陨落。
遥想当年,三国演义中有阴险狡猾、心胸狭窄的曹操与司马懿;有足智多谋、镇定自若的诸葛亮;有武艺高超的吕布,还有力大无穷的典伟……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最让我敬佩的人物是诸葛亮,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便是——空城记。
《空城计》主要讲了: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去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已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蜀国精兵调遣在外,一时难以返城助战。危机之中,诸葛亮独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诸葛琴声镇定不乱,不敢贸然攻城,生怕被埋伏围攻。于是,自退20里观察城里动静,等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领大军已赶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是因为诸葛知道司马懿认为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因为诸葛亮博才多学,料事如神,知道司马懿猜忌多疑,在弄不清状况下不可能草率行事,贸然攻城。司马懿生怕诸葛亮会瓮中捉鳖,为保万无一失,只能被迫退兵。
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面对困境应该理智的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要善于观察分析,不被假象所蒙蔽。如果意气用事,注定将碌碌无为,劳而无获。
《三国演义》读后感(4)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的一部章回体小说。这本书展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你争我夺、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同时刻画出一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等等,使这些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诸葛亮。他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先生。刘备“三顾茅庐”将他请出山后,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备最终建立蜀国,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充分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聪明机智。因为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嫉妒,想故意杀了他,于是他提出要诸葛亮在十天内必须造出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却信誓旦旦地说三天即可,并立下军令状。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命令军士把二十只快船用长索连在一起,趁着茫茫大雾,向北岸进发。曹操怕雾中设有埋伏,便命弓弩手向江上放箭,射击敌船。浓雾快要散了,稻草人身上插满了箭,诸葛亮命各船军士齐声高喊:“谢丞相送箭!”曹操听了,懊悔不已。周瑜听了这件事,自叹不如。诸葛亮以智取胜,真正做到了兵在精而不在多,让我深感只有巧思和有勇有谋,才能运筹帷幄,在逆境中取胜。
诸葛亮的睿智和机敏让我想起在自己的生活中,父母和老师或许有时候和周瑜一样给我出难题,试着让我开动脑筋去解决。通过反复的努力和尝试,我都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超越自我。
《三国演义》这本书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向你展现了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历史!值得你拜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5)
当我轻轻翻开《三国演义》这部尘封已久的历史巨著,仿佛一阵古老的风带着智谋与英勇的气息扑面而来。
《三国演义》中众多的英雄,我最喜欢的非赵云莫属了。在“第四十一回”中刘备和妻儿被几十万曹军给冲散了,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曹军中去寻找刘备的妻儿:糜夫人和阿斗(也就是刘禅),一路上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经过阵阵厮杀终于在一位军士的帮助和提醒下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但是糜夫人的腿却被刺伤了,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趁赵云扭头查看曹兵情况时放下阿斗跳井自杀。赵云怕曹军盗尸,便把土墙推倒埋上井口,然后抱起阿斗,去寻找刘备。途中遇到曹军追杀,为了不让阿斗受到伤害,赵云仗胸中武艺,一路解数,连斩曹操五十余名爱将,在十万大军中横行自如,取敌将之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也。当他回到刘备身边时,不但夺得了青虹宝剑,幼子阿斗也还在赵云怀中熟睡。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连续立下数次战功,有万夫不挡之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同样需要有勇气。只有鼓足勇气战胜自己的怯懦,才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强者。记忆中那次我和父母去七峰山游玩,看见了一座高空索桥,就小心翼翼地走了上去。谁知,刚走了没几步,索桥突然左摇右晃,我稳定心神又朝前走了几步,索桥又狠狠晃了几下,吓得我魂飞魄散,眼睛不由自主往下看了看,妈呀,足有几十丈高!如果索桥断裂,掉下去岂不是要摔个粉身碎骨?我越想越怕,打起了退堂鼓。这时赵云的的勇敢顽强的形象从我脑海中蹦了出来:这点挑战算什么?,于是我重新鼓起勇气、平抚心情、目视前方,一口气跑到了桥对面,脸上不由自主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只要我像赵云一样勇敢顽强,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古典名著的精华,开阔了眼界和胸襟,变得更博学,更智慧,更自信,更勇敢。同时,我也要像英雄们那样,敢于战胜困难,挑战自己,做生活中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