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高中)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8-07 07:31:29归属于读后感5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高中)
 

第1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初读之下,仿佛穿越至那繁华而又哀婉的大观园中,与宝玉、黛玉等一众人物同悲共喜,感慨万千。
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史,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我最为动容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那份纯真而又凄美的爱情。宝玉的叛逆不羁,黛玉的才情与多愁善感,两人在大观园中的相知相守,仿佛是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之花,却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凋零。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有情人终成眷属”并非总是生活的常态,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无奈与凄美。
除了爱情,书中还展现了丰富的人物群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和性格色彩。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却心狠手辣,宝钗的温婉贤淑却深藏不露,探春的果敢决断……这些人物如同生活中的你我他,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历史画卷。它通过对贾府的兴衰变迁,映射出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书中对奢华生活的描绘,与后来家族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繁华终将落幕,唯有真情与善良方能永恒。
作为高中生,阅读《红楼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学会了思考人生、社会与历史的深层意义。它教会我珍惜眼前人,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善良的心。这部经典之作,无疑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第2篇

《红楼梦》读后感

佳人如梦,隔雨相望冷。佳人与我相隔,相隔一世界。
有人说,通过文字可以看透人的心灵。于我而言,哪怕相隔一个世界,哪怕仅有她人叙述,哪怕不能同处一个时代,我也仍旧被她的灵魂吸引。梦,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也正是有一个梦、一本书,让我真正的了解她。
毫无疑问,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仅有美丽形容她,是过于片面的。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一生柔弱躯体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病痛,也让她本就敏感多情的心中多了许多愁绪。
一梦红楼,令我梦中牵挂的林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首《葬花吟》让她令读者魂牵梦素。也许有人认为她太脆弱,不仅身子柔弱,心灵也不堪一击。但我认为,她是坚强的,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也并未放弃,她的才华依旧令世人震惊。
她是孤独的,在贾府的深宅大院之中,她独自一人。她乖巧,看人眼色,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以此来保护自己,贾宝玉走进了她的脆弱的心,但却没能呵护好她的心。所以她依然是那个生性猜疑又敏感的林黛玉。终于,她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地为她哭泣。这事我也想起了那个被预言的悲惨一生。
贾宝玉,那个让她哭尽眼泪的男子。最终看破红尘,谁不渴望的自由呢?谁不渴望在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中走一遭呢?可惜的是,黛玉已经没有了机会。她的一切最终在寂寞中消亡。
真是可悲可叹的女子啊,如果她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她的双亲仍在,如果她没有出生在封建朝代,如果他没有束缚她的种种枷锁。她会不会有一些喜悦与满足呢?如果可以,我想认识她,真正认识她。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之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今宵良辰,我能偷偷的去找她吗?
第3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之美 与星争辉 ——读《红楼梦》有感
野有蔓草,草露薄兮。有一美人,清扬婉兮。
红楼深深深几许?藏尽女儿情愫。那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大观园里争妍斗艳,美不胜收。终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曲葬歌,诉说着美的凋零。
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由曹雪芹著成。全书以贾史王薛的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叙述了宁荣二府众人在权势、爱情、金钱方面的纠葛,描绘出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真实画卷。纵观红楼,全书以描写女子为主,除却宝玉,多数男性角色都不算正面,无论是贾赦、贾琏的风流浪荡,还是贾环的阴暗善妒,曹公似乎都对他们暗含抨击。实际上,曹公真正抨击的是当时黑暗社会,腐败的官场。而宝玉的厌恶功名,大观园中纯洁美丽的少女,才是他们所向往的。
林黛玉,如玉一般剔透无瑕。宝玉初见林妹妹时便送她“颦颦”二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她眉目含情,弱柳扶风的婀娜姿态,是极其美丽的。一个寄人篱下的少女,她敏感尖锐、不够圆滑,但她至纯至善,是曹公笔下最不染纤尘的角色,黛玉心思极为通透,她懂人心也识人心,她本可以像宝钗一般赢得人人赞誉,但这样一个出尘绝伦的人儿,守着自己的小世界,永不为世俗濯染。潇湘妃子,不在乎那富贵荣华之路,她这个人本身就是缠绵而哀婉的,身为绛珠仙子,下凡以泪还情,最终焚诗断情,泪尽而死,如此清透出尘、不怨宝玉“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王熙凤,如凤一般睥睨天下。初次出场人未到、声先至。她满身华贵,恍若神仙妃子。凤姐儿是曹公笔下最有争议的人物,她似乎不像个好人,不若湘云娇憨,不若李纨本分,她泼辣狠毒,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又巧设计除掉尤二姐,面对于贾母、王夫人也满是奉承。可就是这一个手握权柄的女人,背地里也受了不少委屈,贾琏风流又实际无所作为,婆婆邢夫人联合尤氏对付她,病中还要强撑着管理偌大的、强弩之末的荣国府。在一个男权社会,王熙凤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辛,她只有不断向上爬,踏过无数数不清的苦痛,咒骂也好,痛恨也好,没有人能阻止她自立自强。王熙凤一点点地走到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地方,选择作运筹帷幄、腾飞天空的雄鹰而非渺小卑微的蝼蚁。
《红楼梦》里的女性,个个都是美得可同星月争辉,香菱命运艰辛却乐观向上,坚持学诗;尤三姐执着真心,取爱敢恨;刘姥姥知恩图报,代表着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淳朴善良。封建社会的阴暗腐败、摇摇欲坠的黑暗统治,上层世族内心的朽坏将人们拽入无穷深渊,虽百花衰败,但红楼的美丽仍可绽放,熠熠闪光,同星争辉。
红楼一梦,我们都是梦中人。宝玉是大观园里的一位过客,他带领我们见过红楼中的种种美丽,见过可将封建黑暗驱逐的万千星辉,见过纯洁少女精神里深藏的人性本真。最后四大世家内里的轰然倒塌,是黑夜的降临。但我想,曹公揭露了黑暗的社会,最终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希望,就如那些逝去的少女,秦可卿、林黛玉…她们不过是回到了天上做了神仙,未来会有人撕开黑夜的幕帘,毕竟美丽一直存在,星星也只有在黑夜才更明亮。
我来过,我热爱,我不悔,我同日月争辉。

第4篇

《红楼梦》读后感

因为缺陷,所以经典
手捧一本《红楼梦》,不自觉地嘴里就念出了这些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偏偏是这些荒唐言,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苦辣。
初读红楼梦,我处在云雾中,众多的人物,绕口的古文,丰富的对话都是我目不暇接。只记得了些大概的故事情节,几个重要的人物。当时,你若要问我这些人物关系,我是不清楚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林黛玉动不动就掉眼泪,这样的人我是有些鄙视的。同时,她又爱在言语上计较,动不动就不理别人,我对她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再就是宝玉,说他对黛玉有情,他偏偏又周游在那些个姐姐妹妹中,说他对黛玉无意吧,他偏偏就招惹了。所以,对于宝玉,我也是有几分看不起的。对于开始时的王熙凤,我是有几分欣赏的,她精明能干,心直口快,能说会道;但后来她对尤二姐的步步紧逼,以及为了一点财产而做伤天害理的事,我对她又产生了一点厌恶。总之,开始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不是很好。
后来,随着对《红楼梦》背景,作者等方面的了解,我开始理解那些人的行为了。黛玉虽然多愁善感,但这也是她所处的环境所定的。想想一个小女孩背井离乡,来到外祖母家,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总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每个行为动作都万分谨慎,生怕叫人耻笑了去。后来遇到所爱之人,可惜天不遂人愿,到最后还是含恨而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道出了黛玉一生的悲与苦。如此看来,她倒也确实可怜。就如她自己所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于熙凤,人们说她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没错,她机关算尽,以权谋私,但她也是个率直泼辣之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她不完美,不是个好人,也许《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实在的好人,他们是真实写在书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影子模范。
真实而又有性格的他们与她们在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中活着,那一群人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他们为现在的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那个时代的时光隧道。
此刻,我回想着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我觉得那就是一场梦,朦胧而又真实,心里觉得它是凄美的,但又不知它凄在何处,美在何方。就如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本书的真谛吧!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在一个寂寞的午后,我们也来读《红楼梦》,为书中的人物痴狂,体会其中的滋味吧!

第5篇

《红楼梦》读后感

宁静,躁动,浮华的尘土在时光中流逝,而《红楼梦》则是时光的长河里存留的珍宝。
《红楼梦》讲述的是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也描述了宁荣二府的衰败史。一入豪门深似海,而在这豪门之中的宝玉,黛玉等人,也注定不会有完美的结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冰冷诗句,一向被古往今来的孤独人士吟唱至今。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书中蕴含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回眸那一段缠绵的情史,一段家族的落寞史。似飞鸟投林,落得一片白茫茫真干净。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故事和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的悲剧。跳井而死的金川,孤守青灯的惜春,年轻守寡的李纨,让我感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住着这些女子们的贾府终究还是覆灭了,只留下宝玉出家和宝钗守寡的悲惨结局。纵观红楼历史,假使王薛的衰败是必然的。封建统治有意的削弱和家族内部的腐朽都是这种结局的必要因素。四大家族更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等级分明的社会,统治阶级统治者的独裁,追名逐利的斗争,攀比虚荣的腐朽,更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怨恨。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属于有意识地为人们提供一座完整废墟的少数佳作之一; 是属于那种有意识地直面悲剧并淋漓尽致地展示悲剧、净化悲剧的少数佳作之一。在《红楼梦》一书中, 的确表现和传达出一种如梦如烟的、沉重压抑的哀伤和感叹, 一种对人生、对生活、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失望和厌倦。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命感的深刻感悟和体验。曹雪芹通过对荣宁二府特别是大观园盛极而衰的描写, 为我们艺术地展现了一座废墟: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与谁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时光使过去的人和家族都变成了尘土,使人思考着这世事的无常。
流云与眼,清泉与舌,山风与耳,松香与鼻,正如《红楼梦》于我。我们在岁月中携手穿过风,穿过云,穿过明月,穿过千古,回溯过往。读一本《红楼梦》,感受着其中深沉的思想和醉人的感伤。缓缓赏一路的花,静静悟一生的理。

第6篇

《红楼梦》读后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在初读《红楼梦》时,我就对这首曲子情有独钟,此曲声韵凄惋,销魂醉魄。有哪一种情,比这旋律更感人,有哪一首曲子比这更引得众宾泪沾襟?
翻开那泛黄的纸张,踏破时间的尽头,回望那一段凄美而华丽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落寞史。千古红楼,梦回一史,恩怨情仇,华门贵府,终究抵不过残忍的现实,只留下那令人哀叹的结局。
落花是她的归宿,流水是她的闲愁。黛玉生来多愁善感,喜怒形于色。“花谢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大观园内的欢声笑语,姐妹间的无端误会,冬日里的冷露寒风,花园里的飘零红雨,都能勾起她的无边愁绪,使她泪如雨下,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于花荫下,黯然神伤,春花零落成泥,她洒下几滴泪水,这才有了“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她拥有最真实的情感:赠绢,她惊喜痴迷;忆绢,她沉吟思索;焚绢,她心碎惘然。她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也不喜欢尔虞我诈,至始至终不过有一颗心、一个宝玉和一段情罢了。黛玉可以启动这充满憧憬的小舟,却无法,也无力将它送到幸福婚姻的彼岸。现实总是无情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击碎她的美梦和空想,给她带来无限的折磨和辛酸,让她在感情中走投无路,最终只能“焚绢断魂”……
从名著中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的绝世才华,尤其是在“黛玉葬花”里更能体现出来。“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浊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无能为力的绝望与哀愁。
读完《红楼梦》,这使我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加深了一步,尽管《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东西——尊重女性,但它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难道门当户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难道权利和利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到连自己最疼爱的亲人也要出卖?
红楼深深,一梦烟云,恰如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潺潺作响的生活溪流中,化了,不见了,却久久不能忘怀。漫步红楼,美不胜收,历史雾霭数重重;红楼一梦,太虚幻境,芸芸众生皆是空。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第7篇

《红楼梦》读后感

悲金悼玉,红楼一梦
——读《红楼梦》有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红楼梦》的开头,就已经预示了这个以悲剧为结局的故事。而在整本书中,着重描写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与婚姻。而他们各自的结局其实与他们的性格息息相关。
作为《红楼梦》的男主角,贾宝玉有着最为明显的性格特征。在他还未正式出场前,就有了关于他的描写,“那个混世魔王”。而在书中,他也常常以一身红衣出场,这其实也侧面体现出他骨子里的那种反叛精神。此外,贾宝玉也不愿过着在贵族家族里循规蹈矩的生活,更不愿考取功名,甚至还会骂那些每日以考取功名为志的人。比起贾府早以为他铺好的路,他却更愿意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林黛玉有着与贾宝玉相似的性格特征,不被世俗所束缚,有着骨子里的一种倔强。但是,她又和贾宝玉有很大的不同点,她不像贾宝玉一般自幼便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宠爱,反而倒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经历使她更加的敏感,复杂。她也经常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黯然伤神落泪。虽然这种性格使得她有些古怪,但其实这些都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与当时那个封建时代的思想不同,林黛玉并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劝贾宝玉考取功名,反而会与他一起同读《西厢记》等。也是正因为如此,她与贾宝玉情投意合。
反观薛宝钗,他是封建社会中标准的大家闺秀。她知书达理,讨人喜欢,会做女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深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与称赞。在《红楼梦》后文中,贾府选择了她与贾宝玉联姻,也正是因为相较于林黛玉而言,她更加成熟,知性,更加能胜任贾府主母的位置。她不会像林黛玉似的耍小性子,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显得有规矩且端庄。不管是在劝林黛玉:女孩子只需识几个字,男人家的事不应当管的时候,还是当大家即兴作诗时,她都体现出一个封建时代一个女性所应有的形象。
在《红楼梦》中,通过这三个人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揭露了封建时代的家长婚姻包办制的毒害,也从侧面能够反映出科举制对人们的影响,清朝末年,科举制已经变得十分僵硬,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而作者也通过书中的事情,真实反映出这一社会现象。此外贾家最终的悲剧更是作者由亲身经历所加以编写的。荣国府和宁国府极度奢靡的生活更加反射出清末时的官场政治的腐败。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真实地写出了清末的社会现象,更加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该坚持读书,从书中学习,从书中进步!

第8篇

《红楼梦》读后感

悟红楼之不再,知当下之可求
——读《红楼梦》有感
禅宗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西方诗人布莱克也说,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可以看见一个天国,而我们从红楼梦中,仿佛也看到了曹雪芹笔下的那个清朝的缩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本红楼梦,变现出一个朝代,一个贾府的兴衰,一份爱情的凋亡。
一是神瑛侍者,一是降珠仙草,降落凡间,谁又能料到十几岁他们会有如此遭遇,文章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霜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宝黛初见,宝玉也并非王夫人口中的那般顽劣,反而是多了几分俊俏,初次见面,二人却很相投,二人之后便生活在贾府,如知己一般,却又多了一丝爱恋,黛玉本是多心之人,与宝玉之间的争吵不在少数,可到头来,二人心上最重的人还是彼此,第三十回写道,林黛玉道:“我死了呢?”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从此处便可看出二人情感之深,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竟会是最后的结局。
海棠社里,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宝黛二人同读一本书,读者太有意思,不想吃饭;宝玉被父亲贾政打,黛玉来看宝玉,十分心疼难过;晴雯去世,宝玉做成诗来悼念,黛玉帮其修改;宝玉要去上学,最担心待遇,一个人在家,放学后也会急迫地问林妹妹在哪。然而,二人生在了不幸的朝代,封建而保守,最终宝玉只能与宝钗成婚,黛玉也因过度悲伤而死去,有情人终究不能眷属,贾府也在逐渐衰落,从抄捡大观园开始,府中内部矛盾也慢慢僵化起来,到最后的衰落,宝玉终究在封建潮流中留下了自己敢于反抗的身影,虽然最后中了第七名举人,但仍出了家,用自己的行为申诉着对时代的不满,贾政安葬了贾母,薛潘誓改前非,香菱被扶正,薛姨妈以李纨比宝钗,袭人不得已而嫁蒋玉涵,士隐对雨村说,贾府将来要“三桂齐芳,家道复初”,但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可奈何,多少花落人亡两不知?全都归咎于那个时代。
所有漂泊的人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平静的人都幻想着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曹雪芹没有写尽世间的不期而遇和少年意动,却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屈与反抗。其实,每个人都身逢其时,每个人都结实地拥抱了自己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厌恶与赞美,冷漠与狂热,怀疑与信任,逃避与亲昵中完成了对时代的认领。
史歌与长歌终会终结,但人类的悲喜永不落幕。红楼梦的结局已无法改变,但我们生在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就应该结实地拥抱属于我们的时代!

第9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里人 ——读《红楼梦》有感
十一二岁时读《红楼梦》,只觉得晦涩难懂,整本书看下来囫囵吞枣的了解个大概,只觉得有点意思。如今再拾回重读,也只得用曹雪芹的一首回目诗来抒意: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初读时,感叹贾宝玉林黛玉悲惨的爱情;现下倒是感慨林黛玉如残花败柳凋零的人生。她到底是孤独的,也是世间无双的。
跟朋友聊时,她嫌弃林黛玉太过小家子、小媳妇气,矫揉造作的人儿,总是哪里多了心,嘴里饶不了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到不这么觉得。
记得黛玉刚入府时,谨言慎行,处处留心,生怕被别人笑话。当贾母一开始问她可曾读过书时,黛玉回答道:“只刚读了《四书》。”可当她听完贾母说姐妹们不过是认得几个字而已后,再回答宝玉问题时已变成了:“‘不曾读,只上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连这细枝末节的地方黛玉都能注意的到,可见黛玉并非不懂变通,不懂圆滑之理的。
的确,有时黛玉说话刻薄,不像宝钗那般讨人欢喜,她也不会像宝钗那般在别的姐妹出现困难时立即出现,可这才是黛玉啊。黛玉在大观园里呆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会不懂人情世故,又如何会不知像宝钗那样讨人欢喜,八面玲珑。可黛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明知世故而不世故,在这世事浮沉中,保持自我,有自己的一番态度与风情。她有她自己的一意孤行,独自欢喜与悲伤着自己的风花雪月,泣之落英,伤之流水,旁人不在乎的一切她都能在意,这是黛玉,这就是黛玉。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黛玉是永恒的,是可贵的。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形象丰满的角色,其他角色亦在曹雪芹的笔下栩栩生辉,也正如此,《红楼梦》才能流传至今,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
我很是期待下一次细读《红楼梦》的新感受,是否自己能做到如黛玉般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我相信我可以。

第10篇

《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读后感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只因此,人世间上演了一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实我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她动不动就落泪,伤心,性格也孤独,沉闷,却把罪过怪在贾宝玉身上。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薛宝钗的那落落大方,那八面玲珑,那多才多艺,那自信阳光······她们两个人是矛盾的,相反的。自古红颜多薄命,林黛玉也不例外。她的心里装着太多太多心事了,积压又久,不敢倾吐。是她把自己的命运置于凌霄之上,自己达不到的境界,再把一切迁就在宝玉身上。而宝钗是精明的,她是会随机应变的。当她听到了自己不该听到的话时,她会喊:“颦儿!我可看见你了!”她把自己置换成别人。可能有人会说,薛宝钗太狡猾,心机太多。可若是我,我还是会认为宝钗才是真正的聪明。
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史湘云就是这样。她生在史家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却得不到一点父爱母爱。但是,她并没有为此而消极沉闷,而是生得活泼开朗。她一进贾府,就和一群姐妹打成一片;刘姥姥出丑,她毫无掩饰地“一口饭喷了出来”;与宝玉说话,口无遮拦,气得林黛玉追着捶打她······这些无不反映了她的爽朗大度。儿女情长,她只当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不需要枉自悲伤。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可能就是史湘云一生的写照。
机关算尽太聪明
有人说她毒辣;有人说她狡猾;有人说她聪慧;有人说她玲珑。
王熙凤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女子。第十二回中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设给贾瑞,设的天衣无缝。直到贾瑞临死前,脑中还只装着王熙凤的身影。秦可卿死后,贾珍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只一天,她就将原本闹哄哄的宁国府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是十分佩服她的。我做不到像她那样能讨长辈欢心,会说话,也做不到向她一样有领导能力。她可以工作家庭两不误,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王熙凤输就输在她的贪婪上。她再精明,再能干,但因为有欲望带来的无底洞,她也无可避免地坠落下去。太聪明,果真是会反算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的结局,就像那飞鸟尽归林。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也是历劫,也是走一趟,也是经历红楼一梦。

第11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中的女孩子们,你最喜欢谁?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而她的母亲赵姨娘是一个丫头出身的卑微的妾。或许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语言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
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摆脱母亲卑贱出身的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格外公正,小小年纪便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且有条不紊,兴利除弊,精明干练。
但是妙玉呢?
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年幼时因身体不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苦闷。妙玉美貌且才华横溢,但她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乃至厌恶,她有严重的洁癖,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无论在什么时候,恐怕也很难有知心人。
但是,《红楼梦》的作者,委婉的使人们感受到妙玉孤僻背后隐藏的热情,她爱过宝玉,可妙玉是已出家的尼姑呀!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所以妙玉的不近人情,正是一种防卫,间接展现了她的苦闷,柔弱,无助,我们能够“不喜欢”乃至“嘲笑”妙玉吗?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他引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作者通过一个个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她们为什么“努力”,为什么“孤僻”,为什么“爱”,为什么“恨”。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性。似乎花心且痴呆的贾宝玉,才是红楼梦中最美好的人!
初读《红楼梦》,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与孤独;也会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才情,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再读《红楼梦》,看到的人,不再是宝钗,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人,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和薛蟠等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却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
《红楼梦》,包容每一个,即使是最卑微的角色。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人们,原来也都如《红楼梦》中一样,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领悟---对生命的尊敬。
《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
指导教师点评:
读《红楼梦》,体味人生百态,学会包容,小作者心胸何其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