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弗洛姆
这本书的可读性比前者稍弱,篇幅中或多或少涉及写哲学思维(我也没有很读懂的地方,或许是中英翻译再加上文化差异吧?)但是还是可以分享一下我的思考哦~
“爱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逐渐发展的能力”
“要爱人,先要发展自己的人格”
书中内容庞杂,本文聚焦角度有限。
作者认为,成熟的感情观应该是给予侧的,则:“我爱人,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相对,幼稚的、不成熟的感情观是接收侧的:“我爱,因为被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在开展一段感情前,或者正在处于一段感情中的你,是否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爱人的能力呢?或者换种问法:“你能不能单独相处?”人生来畏惧孤独与死亡,这也是作者认为的人恐惧的根本。有人为了遮蔽这种孤寂感而产生了“结伴思想的爱情”,似爱似不爱。
弗洛姆认为,在爱中实现人和人的统一,同一而非统一,意在强调:两个独立个体+一份感情,即在保持自己个性前提下两者再结合发展感情。我认为,学会面对孤寂感是成熟人格中的一部分,也是衡量是否具备爱人能力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这里我一直在思考,“约炮”这个行为算不算是逃避当下孤寂感而发展得比较极端的结伴思想与行为的表达之一呢?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没有爱的性只会徒增陌生感。纯生理上的肉体结合容易造成“肉体结合即克服隔离”的幻觉,而这种幻觉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容易消失,消失后难免产生“刚刚那么近,现在那么远”的感叹,衬托下此刻的陌生感、隔阂感越强烈。(这可能就是港片中某些客人“事后烟”感叹时的思考原因吧哈哈哈哈哈,我猜的…)写到这里又想起了电影ONE DAY,男主可以和很多漂亮美眉腻腻,但还是被很强烈的孤寂感侵蚀…
性爱中的灵肉结合同样在夫妻情感中占重要地位,一方一旦沦为满足对方性要求的发泄方式而没有“激情”(带爱情色彩的感情),由于性要求的欺骗性及易消逝的特点,很容易导致出轨现象的出现。
回到面对孤独感上面来,忍不住唠唠最近摸索出来的自己。开学前总会一直担心自己孤独感会很强,但真的被“逼上梁山”后,发现自己应对得足足有余。和别人相处逐渐懂得主动划清界限,甚至会很主动地给自己画出“一个圈”,窝之乐之。也不会觉得一个人吃饭、取快递、跑步会很孤独,哈哈哈哈哈哈我还觉得好酷咧,可能我有毒KKKK.(但是在家真真又是个粘人精噻!!!)
保持人格完整性在任何感情中都是重要的。反例:忘我式的母爱。
“忘我”正如字面意思,在关系中忘了自我、完全投入到他者身上。比如忘我投入爱孩子的母亲,任何行动都是“爱孩子、我要为他牺牲所有、付诸所有倾其一切”看似无私牺牲,但会在无名中把孩子笼罩在“我不能让母亲失望”的压力中,性格胆小、紧张。极端特例:名校学子弑母案。
总而言之,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发展成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