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跟着大师读王阳明》读后感7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5-03 08:14:19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跟着大师读王阳明》读后感


• 书中的出场第一位大儒是康有为,此人虽然大家都很熟悉,但大家对他的学术地位估计致知甚少,我也是读完此篇之后才对此有丁点了解,虽然在毓老师书中常常出现康南海的大名。
• 康南海对儒学的阐述,这里不及细说,我结合其他家学说,总结以下几点:
o 孔子发明天道,春秋和大易是六经的根本。性理在仁,人伦在孝。
o 孟子传心性之学,荀子得礼之道。(后述论性说)
o 儒学在汉时只是春秋学。(主要是今文学,公羊学),易学主要是术数。
o 宋明诸儒专注义理之学,而忽视春秋,故于孔子之道损失一半
o 易经阐明天道,兼及人道,春秋发明人道,兼及天道。相互表里。
o 中庸即是小易经,大学显春秋之义,中庸和大学相表里。
• 儒家关于人性论的观点
o 此部分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关键处,而特别有意思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对此各执一词,最后大家都怪孔老夫子,不把话说清楚。孔老夫子也很冤枉,如果什么都说清楚了,那被事实证明错了,怎么办?如果都说对了,那还要你们这些后辈干什么?所以我们回顾一下几个常见的论点:
• 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的开篇。应该代表着宋儒的论点。
• 人性善,这是孟子的观点,和人性本善,少了一个本字,可以做点文章吧,
• 人性恶,荀子的观点,所以强调礼法。特别是孕育了法家学说。
• 人性中,无善无恶,以及人性不定论,时善时恶。等等
o 我们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孔子老人家说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虽然现代学者倾向于以孔子的言论为教义,然就此句也有不同的句读,如
•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相读为一声。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相读为四声。
• 人性论之我见
o 儒家讨论人性,又得重新讨论一下论语开篇的学和习二字,学者,效也,觉也。效就是法,就是则,就是法天之道,则天之道。觉就是明觉本心,也就是我常所学的大学之道。而习就是将这种效觉在日常应用中表现出来,也即是习中庸之德。
o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意即在天道就是人性,在天曰道,在物曰命,在人曰性,在身曰心,心即明德,心即良知,良知即至善。意即从本质而言,人性即是(本)善。故说,人人皆为可以尧舜,这是儒家的人性观。
o 再看论语和中庸所说的人之三等:生安利行。
•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即其知之,一也
• 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而行之,即其行之,一也。
o 这里的知之不可能是知识之知,所以又被称为德性之知,也即人性。从上可看出三等不同的资质最后都达到“一”也,这个一就是善。这就是性相近。何则为“习相远”呢?还有一种人,就是困而不学,勉而不行的人,这一类人最后就是不善。所以孔子的相近相远就结果而言的。如果这么理解的话,如何句读,其实意义易经接近了
o 再看荀子的人性恶论,要否定人性善论,首先就得否定天道是善还是恶,所以荀子采用了老子的论点,天地不仁。故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因为天道无善恶,那么人性善的天道基础就没有了,荀子就着眼困而不学,勉而不行的那部分坏人,然后得出人性是恶的,而善都是教学出来的。至于生而知之者,安而行之者,荀子认为根本不存在,故荀子特别强调礼教的作用。所以荀子的人性恶,是就其表现来说的。
o 分析了两个极端,如果否定天道即是善,否定天道即人性,那么人性中论,时善时恶论,也都不足为奇了。他们都是就表象说的。
o 总之,从本质而言,人性即是善,从表现而言,因为受后天习行的影响,表现是忽善忽恶,时善时恶。
o 最后,说一下人性论的调和观点:----人性向善。 人性向善的观点更多的是从孟子的人性善论或者董子的人性中论来的。这一派认为人性不是静止态,它运动的,它拥有向善的驱动力。其实此观点和人性本善并不矛盾,易传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因为动直向善,静时必是善而无疑。静为本体,动为流行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