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浪花淘尽英雄》
合上书,我仿佛看见了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煮酒论英雄的曹操和刘备,千里走单骑的关羽,七擒孟获的计谋,挥泪斩马谡的无私与不舍。《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我热血沸腾……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涌现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周瑜、孙权、曹操等众多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实力,屡建奇功,却始终未能统一国家,实现伟业。蜀、魏、吴三国先后灭亡,最后由司马昭、司马炎父子统一天下。
要说有勇有谋,视死如归,那必是关云长了。他重情重义,忠诚于大哥刘备,为了刘备的大业,赴汤蹈火,冲锋陷阵,在所不辞。曹操败走华容道,已是死路一条,剩余兵马根本打不过早已埋伏于华容道的关羽军队。关羽又被曹操的言语所打动,念及自己与曹操的旧情,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可自己早已立下军令状,他却宁愿被处死,也要为情义而献身,成就了一段“不成功,便成仁”的佳话。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对主公刘备无比忠诚。他本过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生活。但为了黎民百姓的安宁生活,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毅然冒着刀光剑影,出生入死,凭借自己的雄才伟略和过人胆识,立下赫赫战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一代枭雄曹孟德英勇善战,文武双全,绝不屈服于现状。即使在山穷水尽之时,他急中生智,沉着应对,每每都能逢凶化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统一北方,结束战乱,三分天下,功不可没。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科学家和工作者也有孔明、孟德般勇于奉献、绝不服输的精神。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实验,不怕失败,永不放弃,只为造福人类,保障国家安全,实现民族昌盛。
屠呦呦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二位,敢于在自己身上试用药剂,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创制出抗疟药——青蒿素。袁隆平爷爷用一生的时间,努力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他只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让全球的人都能吃好饭、吃饱饭。“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他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突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投身国家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让我们不再落后、不被挨打,使国家科技更加发达,更加强大。
我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这种品质。视胜败乃家常事,面对困难,遇到挫折,要学会及时总结错误,举一反三。
观三国烽烟,识众多英雄,叹枭雄成败,惜三国归晋。俱往矣,古往今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看群英荟萃 感忠义仁信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世人总将杨慎的这首诗与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三国演义》对映起来,而《三国演义》也正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历史舞台,将侠肝义胆、忠义仁信的天下英雄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在战乱四起、群雄逐鹿之时,魏、蜀、吴三国国主曹操、刘备、孙权争霸天下一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天下归晋。黄巾之战、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故事精彩纷呈,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等人物性格鲜明,读起来荡气回肠。
在《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胸怀大志的刘备、侠义冲动的张飞、心胸狭隘的周瑜、生性多疑的曹操、忠勇兼具的关羽......等许许多多豪侠壮士,我敬佩他们的谋略、他们的忠义、他们的诚信,以及他们的满腔热血,但我最喜欢的人物还是诸葛亮,喜欢他的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喜欢他的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喜欢他面对危机,总能临危不乱而化险为夷。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很多智慧启发,从刘备那可以体会到做人的广阔胸怀与对朋友真诚仁义,从诸葛亮那可以感受到做事的谋略与对朋友的忠诚等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值得学习地方,给我的最大感触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计划好、谋划好,冷静面对,不慌不忙。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确会出现无计划、无准备、烦躁、慌张的情况。
如今,硝烟已散去,光阴已逝去,不管历史的大潮如何进展,《三国演义》因它的经典而不会被人们遗忘,它的魅力影响着世人,它的智慧启迪着世人,作为古典名著,它会被世人永远传唱并铭记。
第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眼中的曹操 ——读《三国演义》有感
他如太阳般耀眼,却倒在了黎明前。
——题记
有一回,参加一位挚友的生日宴会,闲暇时分,便聊起天来。聊到兴处,一人颇带感慨地说:“我前前后后看了三遍《三国演义》,每当看到曹操时,便不觉间擦紧了拳头。曹操总做些奸滑之事,说他是‘奸雄’都是抬高了他。”其他人也是随之而点头。我却皱起眉,陷入沉思。
曹操此人,想评价其实很难。他既是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气势磅礴,又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体谅百姓;有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有不甘“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又会因将土的牺牲而感到悲伤,他算不上好人,但又不能说是坏人。
曹操,是个伟大的人!
是的,他是一位伟大的人。在三国初期,群雄逐鹿时北征乌恒,为后世的三国鼎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他的魏国,像一座坚不可损的壁垒,挡住了北方民族对中原的进攻,以致于三国近百年无外族侵略。
他是位伟大的文学家。《观沧海》《龟虽寿》已为经典,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无数人的座右铭。他更是一位名扬千古的书法家。他的字,早已随着历史长河而不再,唯有青石碑上的“衮雪”写着曹操从字里行间透出的磅礴气势。
可就是他,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他的统一梦随着赤壁的大火而烟消云散。他至死未称帝,那份野心,应是在写《龟虽寿》时便已释然了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唯有读透《三国演义》,方可了解这位真英雄的心。
第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评“三国”
“魏”、“蜀”、“吴”这三个字每一次进入眼帘,我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段金戈铁马、群雄逐鹿、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耳中也似乎响起人声鼎沸、战马嘶鸣、呐喊震天的战火轰鸣,这就是《三国演义》带给我永远不会减退的激动与兴奋。
今年暑假,我认真地品读了《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令我深深的感叹,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代,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令人向往的历史,也没有接触到一千多年前的英雄人物,但我却能领略到那段历史中的奇人轶事,感受到三国时代的人文生活,《三国演义》带我穿越了时光隧道,感受那段灿烂的历史。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三个人物,分别是一“文”、一“武”、一“君”。
“文”是郭嘉,他是曹操手下一名谋士,我敬佩他谦虚的品质,欣赏他过人的谋略,认同他“良禽择木而栖”的胆识,他为人十分低调,工作勤勉认真,直到临死前还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被后人称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真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武”是典韦,典韦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官拜“五虎上将”,他曾经在山中徒手打死一只猛虎,因为力大无穷,武功高强,于是被人推举给了曹操,典韦忠义无双,他为了保护曹操,身中数十箭,还被敌人刺了好多剑,就连死都是站立着的,英雄气概吓得敌人心惊胆战,这样的国士英雄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君”是曹操,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我佩服曹操的雄才大略,喜欢他“宁让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胆识。曹操尊重人才,知人善任,用兵如神,曾经打败过兵力是己数十倍的袁绍,在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四大战役中,有两场都是曹操指挥的,虽然是一胜一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诗和文章气势磅礴,意境高远,比如他的《观沧海》之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直到今天都是千古绝唱。
我喜欢《三国演义》还另有他因。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奇思妙想,他把小说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描写得各具特色形象逼真。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正是因为这群人不同于寻常的性格,才使三国时代出现了一个个风云人物,演绎出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武圣关羽,医圣华佗都出于这个时代,乱世出英雄果然如此啊。
虽然三国时代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在中国的历史上和文学史上却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壮烈的诗篇。
读完《三国演义》,我掩卷沉思,不禁想到这些英雄人物都是从一个个无名小辈起步,最后成为名满天下的英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只看见成功人士成功时的辉煌,却没看见他们背后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每个成功都是奋斗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我也想成为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奋发努力,正如师旷所说:“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苏洵27岁才发奋读书,最后他的学问也是天下皆知,我现在刚刚十岁,只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努力学习,以后想要名满天下,又有什么难的呢!
第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困境中的曹操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作,看后感想颇多,不能一一记录;对曹操印象颇深,不能面面俱写。只觉得作者对曹操的几次败仗,写得很让人回味。那就是“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颈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这几次战役。曹操确实败得惨,败得透。但是曹操或就地反攻,或卷土重来,可谓屡败屡战,且大败后必大笑。
那日在濮阳曹操被吕布烧得焦头烂额,险些死于乱军之中。谁知他仰天笑曰:“误中匹夫之计,五必当扳之!”足见其镇定自若,豪情不改。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急急如丧家之犬”了。笑过之后,妙计速发——“今只将计就计,诈言我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布必引兵来攻……”如此这般,果然大破吕布。如此可见曹操临危不乱的顽强和诡谲。
初战马超时,曹操输得割颈弃袍,夺船避箭,可以说是狼狈不堪,只勉强捡回一条命。当时的曹操非但面不改色,且又是一阵大笑:“我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一面笑,一面已布下疑兵陷阱;又观察到马超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弱点,吸引教训,变硬拼为智取,以涂改书信反间马超、韩遂二人,大破敌军。曹操在败军之际,仍然成竹在胸,不为胜负所乱,同时他的乐观态度又安定了人心,实为难得。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曹操败得最凄惨的时候。火烧之后,逃亡路上又值大雨倾盆,正是“火厄盛时遭水厄”,寒风刺骨,人困马乏,死亡无数。八十三万大军,几乎片甲不留,曹操却令人意想不到地连连大笑敌人乏谋少智。小说戏剧性地一次次安排笑声未停,便伏兵杀出。残兵败将屡次被杀得落花流水,更添一份凄凉。同值穷途末路之时,项羽也许会长叹“时不利兮骓不逝”,拔剑自刎;同是被烧一场的刘备,竟一蹶不振,白帝托孤。曹操却仍是大笑不止,不改奸雄本色。直至狭路逢关羽,合当命休时,曹操也并不坐以待毙,他料关于是重义之人,便“死皮赖脸”地向关羽哀告旧时恩义,终得虎口脱险要是项王,定会很有骨气地叱道:“吾闻汉将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今德若。”自取其首。比起项羽、刘备,曹操笑对困境,更有沉着的气魄。大败之后,曹操“壮心不已”,过了四年,下江南再战孙权。
“是非成败转头空”,昔日的得失已烟消云散,但小说塑造的曹操在逆境中的顽强意志,仍是《三国演义》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第6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奇趣的时期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部历史巨著。第一次读就被里面生动鲜活的人物所吸引,更被里面的战将,例如:关羽,赵云,马超——所深深的震撼。同时,感想也颇深,不能一一记录,但对曹操的印象最为深刻。
书中大多写的是战争,其中我对曹操的几次战败,至今仍回味无穷。例如: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战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丢袍于潼关。这几次战役,曹操表面上看真是败惨了,但实际上曹操却是最后的赢家。
那回在濮阳,曹操碰到了这位当世猛将,被搞的六神无主,差点就死在乱军之中。谁料他仰天长笑,说:“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足以见曹操超强的抗压能力,不愧为“治事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要是他人遭此打击,恐怕早已兵败垂城了。一番思量之后,计从天来。曹操迅速对手下说:“诈言我被烧伤,已经升天,吕布必引兵来攻。”果然有用,大破三国第一勇将吕布。足以看出曹操处事不惊,临危不乱和奸诈狡猾的天性。
跟马超初战之时,曹操割须弃袍可以说是狼狈不堪,只勉强捡回一条命而已。当时曹操非但面不改色,反而一阵大笑:“我今竟被小贼所困!”大笑之后,就吩咐下属布下疑兵之阵。又观察到马超勇有余而智不足的弱点,吸取教训,变硬为智,以涂改书信离间马超和韩遂二人。曹操在败兵之际,仍胸有成竹,不因胜负所乱,同时也看出他乐观的心态,实在难得。
“赤壁战周郎,华容逢关羽”可谓是曹操最狼狈的时候。火烧赤壁之战后,逃亡路上又是饱经风霜。刚遭大火洗劫,八十三万大军,顷刻间落入江中,数十万大军几乎片甲不留。在逃亡路上又遭遇赵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逃出去,又遭伏兵。曹操刚大笑诸葛孔明无谋,关羽立刻杀了出来。可他又惊又喜,惊是诸葛孔明神机妙算,喜是他料到关羽念在旧情义,不会杀他。果然正如他所想的那样,关羽把持不住,放过了他。也许正是曹操这种能屈能伸的性格帮了他。
虽然,数次战败,但还是他笑到了最后,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逆境中顽强求生存的曹操的形象,也是《三国演义》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诸葛亮,我的偶像——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今天我只说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今沂南人氏。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理论家。归于刘豫洲之下,为军师。
诸葛亮他气语非凡,仪表堂堂,一头乌黑的长发,浓郁的弯眉,隆出的鼻子,能说会道的嘴巴,如果少少绽放笑容,便可看见那一对自然的酒窝,十分从容,无比清秀。
诸葛亮性格十分冷静,确切的说,是眼观泰山倒,而面不改色,心不惧。而他的性格冷静在著名的《空城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话说孔明带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连草,忽然探子来报,魏国统帅司马懿大将军率精兵十五万,与西城蜂拥而至。当时孔明只有一班文官和没有去运粮草的二千五百军,当即,他思索过后,下令:将“旌旗”全部隐之,诸侯各守城铺,不得妄行出入,不得大声喧哗,否则一律崭之!城门大开,每门分五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敌将至,不可乱,我自会有计。
说罢,披上用鸟羽编织的衣服,登上阁楼,因而小童携琴一张,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大军哨到城下,见此,接不敢进,急报与他司马懿听后,大笑不信。只得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阁楼之中,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司马懿大疑,便速回军中,前军调后,后军调前,向北山速退。司马昭曰:“为何父亲退兵?”懿曰:“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宜退却。”于是,大军退去。
诸葛亮不但有计谋,还算准司马懿,所以才会逢凶化吉,真是神机妙算、聪明绝顶啊!
第8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感诸葛》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本良好的历史教育书。在我还没有读者本书之前,我早就听说了诸葛亮的赫赫大名,开始读《三国演义》,让我对鼎鼎大名的诸葛亮又有了新的认识。
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不怕危险、神机妙算的人,他的才华、他的勇敢和他的想法都十分令我敬佩。
提到诸葛亮,便是卧龙先生、孔明两个称号,聪明机智的他,受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邀请,他和刘备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还当上了军师。
诸葛亮在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更是足智多谋,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中,诸葛亮三次让不怀好意的周瑜受伤,在最终的那一次,周瑜被气死了。在这个故事中,我佩服诸葛亮的敏捷与勇气。在“七擒孟获”中,我佩服诸葛亮的有胆有谋和智慧。他真是一个好军师。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用行动打败了周瑜,说服了他,还打败了曹操,不费吹之力地就获得了十万只箭。让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知道他还会知天文,懂地理。
但,诸葛亮也不是万能、十全十美的,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就是“斩马谡”,在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过诸葛亮,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结果诸葛亮没听,听信了马谡的军令状,在最要紧的一站差一点大败。真是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啊!
又过了六年,诸葛亮与几千名工匠用木头造出了神奇的“木牛流马”,这些木牛流马都是诸葛亮自己发明的运粮食的好工具啊!司马懿知道后,下令抢木牛流马,自己又仿造了一批,结果在运粮食时,被诸葛亮他们抢回。在这一仗中,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一万多石粮食,数千匹木牛流马。
诸葛亮临死七天,他在老将姜维的劝说下用了祈禳之法想为自己增加十年寿命,七天之内,如果点燃的本名灯灭了,便必死无疑。结果前六天都没有问题,偏偏到了第七天,本名灯被刮来的一阵风吹灭了,我也很伤心,为什么会被风刮灭啊!里明十分,诸葛亮口吐鲜血,病死了……
合上这本《三国演义》,我很激动,又很伤心,激动是因为我欣赏完了这本名著,而伤心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纷纷去世,有些舍不得,又有些难过。
这本书中的人物有很多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如,刘备的好学、不莽撞,关羽的大胆、有勇气等。《三国演义》让我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多动脑筋,因为一不小心很可能就会“大意失荆州”了。
第9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论曹操》
提刀上马,万箭齐发,酒,火,杀……这是三国演义里面最经常出现的场景。
那么曹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我第一遍读三国的时候我觉得他非常坏!都坏出水了,残忍、无情、忘恩负义。
刺董失败,逃亡中牟县,吕伯奢杀猪炖汤款待他,但只是因为听到磨刀的声音,而杀了吕伯奢全家。
官渡之战分明是自己粮草不足,却将责任推卸到粮官的身上,说他贪污军粮,军前斩首,平息众怒;许攸献计,火烧袁绍乌巢粮草大营,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一统北方,但他却砍了许攸的头。
骗徐庶的母亲去许昌,而逼迫他归顺,最终导致徐庶一计不献;用“梦中杀人”来保自己不被暗算。
第二遍读三国我好像读懂了他。
三国那是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曹操身为宦官之后,经常被人看不起,所以才心无怜悯。他生性多疑,是因为乱世之中,今天最信任的人,明天就可能是最危险的敌人。
官渡之战和自己人数十倍的袁绍对决,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信心;赤壁战败他不哭泣,也不气馁,而是屯田养民,重振旗鼓。
望梅止渴,使军队快速前进;潼关之战用冰水和沙,一夜之间筑起一座冰城,这又是何等的睿智。
从袁绍处收了张郃,吕布那收了张辽,并不以他们是降将而不重用;当着百官的面烧毁了他们和袁绍来往的书信,免除百官内心的担忧,这又是多么豁达的胸怀。
《三国演义》是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读的名著之一,常读常新,每读一遍,我都有不一样的认识和体会。
第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气吞山河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三国演义》主要描绘的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微,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强大。之后的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刘备在西蜀之地打败了刘表,称霸西方。赤壁之战时吴国大将周瑜联合蜀国军师诸葛亮,大败曹军,使曹操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分别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丕称帝,灭蜀国。司马氏夺位建立晋朝,晋武帝统一全国,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读完《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是小说里众多的闻名古今的英雄豪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羽。他身长九尺,鬓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能文能武,智勇双全,义勇刚强,忠心耿耿,一身正气。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他与刘备、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一起克服重重难关,创建了蜀国;过五关斩六将——他被曹操控制后仍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刘备身边,体现了他的忠肝义胆和英勇善战;水淹七军——展示了他的过人才智,他在首战中与庞德大战100回合,不分胜负,谁知奸诈的庞德竟然在第二战中放暗箭重伤了关公,但关公依然保持理智,放水至曹营,大败曹军;单刀赴会——是关于自信的展示,他明明知道鲁肃的邀请是鸿门宴,却依然冒着生命危险从容前往、机警应变,在危急关头挟持住鲁肃,控制了局面,顺利离开。但关羽也有缺点,那就是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他大意失荆州后败走麦城,被孙权所害。关羽的一生是光荣而伟大的。
《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身上都有自己的光环,让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我觉得,优秀的人就应该在自己的时代做出不一般的成绩,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不例外,努力学习,刻苦求知,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就是我们身上的“英雄主义”。
第11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暑假为响应“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我选择阅读《三国演义》这一本小说。《三国演义》是一由罗贯中所著, 记载了由东汉末年至晋朝的一些故事,第一小说的记叙方式描写出来。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里面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位人物,当他还在自己的茅庐中时,并已经名扬天下,引的刘备三顾茅庐。更是在自己的茅庐中向刘备提出了《隆中对》。他便是诸葛亮——三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
说到诸葛亮,想必每一个人都能说出他的一些事情。当年,好好吃,百万雄师南下,企图一统天下。此时诸葛亮建议也与东吴联手,比亲自前往东吴说服孙权。这边有拉舌战群儒的一段佳话。让吴国的君臣见识到了这初出茅庐智士。接下来一边有了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等一系列佳话。更是将曹操想要称霸中原的野心彻底摧毁。
在这些事情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诸葛亮。他初出茅庐便大展身手,向世人展现出了他那不同旁人的雄才大略。那时的他,有着扶持刘备,匡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但光复汉室的雄心还未实现,主公刘备便在白帝城病逝,只留下的托孤遗愿。但为了偿还当年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在蜀国中亲尽力。七擒孟获,攘除外患。在朝那任用贤臣。积极准备北伐,完成先帝的遗愿。
在这时,我看到的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早在初中时我便读到了他的《出师表》。文章内的真情流露触动着我。对先帝恩情的报答,希望蜀国在君主的带领下富强,任用贤臣,北方的决心都跃然纸上。《出师表》洋洋洒洒表现出的是诸葛亮北伐,光复汉室的决心。让我看到了一个鞠躬尽瘁,为报答知遇之恩的千古忠臣。
但北方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北伐没有成功,更是在途中痛斩了马谡这一良将。此时的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的雄心已经无法实现。但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依旧准备第二次北伐。结果便是北伐依然失败。诸葛亮最终还是病倒在了五丈原,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天资聪颖的诸葛亮,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没有人会否认他的伟大,他的睿智,他的忠诚。也许是时运不济,也许是天命使然,他匡扶汉室的雄心失败了。但他依旧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世人的歌颂。
这便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所看到的,是我暑假中的一份收获。
第1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英雄今安在——读《三国演义》有感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个中国历史向来的规律。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不休,正如歌词所唱,这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指尖在书面上悄悄游走,双眼扫过这书本书,悄悄合上,感受着文爱墨香的同时回忆着这绝妙的内容,回味无穷。在那段历史中,有着众多出名的战役,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水掩七军这等耳然能详的成语在平民百姓中早已家喻户晓。曹操、刘备、孙权、赵云、诸葛亮等他们在那战乱的时代各自抒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在那段历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东汉末年的历史表现了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这书本书讲述的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中军起后,宦官掌权,诸雄争霸,通渐演变为以刘备为首的蜀军、孙权为首的吴军和曹操为首的魏国如何明争暗斗、夺取天下的故事。作者罗贯中将这段历史稍加修改写出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小说。每次重温这部小说时,仿佛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都会从书中走出,展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描述着一个个鲜活生动、跌客起伏的故事。这本书中人物众多且形象鲜明生动,先谈蜀国,蜀国刘备是汉室宗亲,他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大哥刘备字玄德,忠厚仁义,二哥关羽字云长,赤面长须,赤胆忠义;三弟张飞宇翼德,生性鲁莽,冲动仗义,三人拓兵买马,在三顾茅庐中请得诸蔼亮出山,辅佐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几人逐渐扩大势力,占据一方,成立蜀园。再谈吴国,吴主孙权在江东一带根基源厚,有古诗‘江东子弟多才俊’描述的好,在都督周瑜的帮助下逐渐稳固势力,对外发展,在诸多文才武将的帮助下,建立了吴国。最后说魏国,起始曹操势力很小,但他看清局势,把握了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得尽天时地利人和,曹操非常爱才,这也是成就他一代枭雄的原因之一,他大量引进人才,拓谋士、武将能用之才绝不浪费,在他们帮助下不断扩大势力,且平定了北方战乱,这便是局势的发展,“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用尸骨成全了英雄的英明,留下了后代人们无数的感叹。
介绍完《三国演义》这本书大致剧情,再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俗话说: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每个人读完一本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感受,我也不例外。同样我对这本书有着属于自己的见解,不管是剧情还是人物,在人物中以武将、谋士和主公各荐一位我自己心仪的人物。先论武将,我首推关羽,他身长九尺,臂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好一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美鬓公——关二爷!但他更多出名的是他的武艺和忠义。相传在战争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至今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更难得在礼崩乐坏的的乱世,关羽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忠义与正直,实则令人钦佩,也受后人推崇敬仰,他终于刘备,千里走单骑,拒绝曹操所授予的荣华富贵,凭他一身本事,最后支身找到刘备,不顾他的贫困潦倒,不为众多军事集团的诱惑所打动,与其相聚。不为别的,只为“忠义”二字,只为桃园下三人共许诺的誓言。在当今社会中,当人们都在为利相径奔走时,千万要回头看看,关公所为我们竖起的那面不倒的大旗。
再推谋士,我钟情于他——身高八尺,面如白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洒洒,颇有几分神仙气概。何人也?南阳诸葛庐——诸葛孔明也!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智取天水城,走马取陈仓……诸葛亮的智慧足以与神妖匹敌,但我佩服诸葛亮,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他的那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我一直视为座右铭。他本可以在南阳隆中高枕无忧,躬耕陇亩,优哉游哉度过一生。但是他身逢乱世,生灵涂炭,既许刘备以驱驰,他就庶竭驽钝,攘除奸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人杜甫经过城都,手抚相传为孔明手植的松柏感时伤世,英雄相惜,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蜀相》,一句“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动了无数后人。诸葛亮表示忠心所写的《出师表》,这部传世名篇表达了他心中的愿望,以示忠心。后人对诸葛亮不仅是同情和痛惜,更多是对一代贤相的敬仰与怀念。
最后提领导者,主公我最痴曹操,在大多数人眼中,曹操是小人,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乃一代奸诈人也,如他所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就认为他为坏人已经实锤,但不要为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纵观历史,观其事迹,曹操实则为一代枭雄,他平定战乱,一统北方,大量拓进人才,他能看清局势,爱惜人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一代伟人也。他胸襟宽广,治理国家有方,能看懂他的都是英雄相惜,更不会诋毁他。并非说为他证明,只是想让更多人去读懂他。所以,英雄已逝,请多懂他一点。
读三国让人长谋略,正如三国开篇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从古流传至今,得到无数人的认可,千锤百炼,是历史、是人性、是道德、是文化的多重奏!他就如一面大鼓,无论你何时读,读了多少遍,有多少心德,都会觉得有无数个身强体壮的鼓手——一位位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捶下了属于自己的鼓声。使令振奋,慷慨激昂。如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虽然英雄已逝,但是真正的英雄能被忘记吗?
第1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尊刘贬曹”观念下所构造出的脱离人物原型的角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被人们所尊崇。但是人们粗略地看一眼正史,就可以说:罗贯中将诸葛亮包装了一遍。
我读《三国演义》,见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时,便觉沉痛万分,尽管我早已千遍万遍地知道他总还是要死的。我的心情和姜维一般,“哭拜而受”,泪水打在书上,至今留下痕迹。如此一个良将去世,为何不被感动?读到《诫子书》,我体会到他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但是我读到《后出师表》,觉得这时的诸葛亮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诸葛亮,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诸葛亮。赵与时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我却不再流泪,固然有悲痛凄惨之感,更多的是敬佩。
诸葛亮从先帝刘备去世说起,讲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臣”,是一位长辈前辈在给刘禅以训导,又是一位忠诚的手下向皇帝上书奏诉。然后介绍自己的身世,“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本是一个平民,只想凑合地活着,万卷经书心中过,他一定是胸怀大志,怎么自甘于山林之中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也应是在情理之中。“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到头来,诸葛亮的所有一切都要归于一个 “忠”字。正是这个“忠”,使他终日为蜀效劳。夺得大片江山,也正是这个“忠”,让后来的人们为之所动。陆游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和“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文天祥有“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那些文人墨客,在表达自己的忠诚时,提到了诸葛亮,可以说,这是人们对诸葛亮尊崇的最好体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是全篇的尾声,最让我感到的一句话。有时候复杂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是时隔千年,这质朴的文字却依旧饱含着诸葛亮对刘禅的忠,对先帝刘备的忠,对蜀国的忠,这些“忠”依旧屹立在我的心中。
现在看来,诸葛亮还是完全被捏出的一个人物吗?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定计空城,死诸葛吓走生仲达;造诸葛连弩,创木牛流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皆通。《三国演义》不仅将他夸大,同时也还将他缩小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忠”,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
第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尔虞我诈,方为《三国》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三国》中的核心。可一统天下,有谈何容易?免不了明枪暗箭,兵戎相见,尔虞我诈,狼烟四起。这在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抛开绘声绘色的打斗场面不谈,其实,《三国》中更有趣的是文字背后的故事。
一·曹操“献”剑,真意在董卓?
在书中,对曹操刺杀董卓的一段的内容大体是这样的:曹操趁董卓转身,欲拔出宝剑刺向董卓,但通过镜子看到吕布进来,被吕布的凶神恶煞吓到,便假装献剑,后连夜出逃。可是曹操真的能被吓到吗?在曹操还未称霸时,就敢说“天下英雄唯你我二人”这是何等的胆量与气魄?这样的人可能被吓到吗?所以,曹操应该是有着更加深远的计划。那么这个计划是什么?不妨推测一下,曹操出场时,只是一个芝麻官,在主动站出行刺董卓后,才被许多人记住。因此他具备了一定的名望。当行刺董卓失败,董卓必定会杀死司徒王允等人,那么各路诸侯出于自保,一定会发兵讨伐董卓。凭着曹操主动站出来行刺董卓这一点,肯定会有人投奔他,借此一跃成为诸侯。在后文,果不其然,曹操成功壮大,成了一方势力。这也符合曹操的性格。所以,曹操献剑,只不过是借董卓崛起罢了。
二· “空城计”是真是假?
在书中,对空城计这一段的描写可以说是十分经典了。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气定神闲的抚琴,就被吓跑。而不是投石问路一下,未免太过轻率。所以这里面肯定还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秘密。通过对书后面内容的了解,我们知道司马家族篡位,曹操和曹丕都看出司马懿有反心,因此不敢重用。司马懿也一直隐藏,直到蜀国伐魏时,不得已才被任用。为了好好利用这一个难得的机会,司马懿必须保证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所以他必须长时间的待在军中,那么这场战争必须要持久。当司马懿率军到城下时,这时候他对军队的掌控还是很低,所以如果一旦攻破城门,抓住了诸葛亮,蜀汉政权必亡,自己的兵权也会被收回,所以为了篡位,不得已与诸葛亮共同演了一场“空城计”。
《三国》里面还有更多的有趣内容,内涵丰富,对人物把握透彻。故曰:尔虞我诈,方为三国,明枪暗箭从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