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以一位采风的年轻人视角切入,讲述了一位名为福贵的老人一生的的故事,他年轻时好吃懒做,被他人引诱沾染上赌博败光家产,父母、妻儿以及年幼的孙子相继逝去,到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要叫“活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活着”。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认识到,“活着”是一件最简单也最不易的事。
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徐福贵的一生,是悲惨的。他经历了家道中落,先后送走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孑然一身,被生活磨到再没有尖锐气息,这样的大悲,放到现代人身上,是没几个人能承受得了的。
徐福贵的一生,也是幸运的。首先,应文意,在跌沛流离、饿殍满道的年代,他至少活下来了,这是最重要的,活着才有无限可能。其次,他身后形散而神不散的家庭力量是鲜活的。有人去,有人来,但他们活着的人心始终在一起,互相扶持,共同努力,悲伤和绝望也就不那么大。
对于福贵,我是敬佩的。虽然他年轻时好吃懒做,但当他清醒以后,他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在福贵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从古至今独属于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精神。他也有大多数人不曾有的纵使艰难困苦也不自怨自艾的生活态度。经历了种种人生的坎坷,他几乎没有可以继续活着的理由,但是他身上那可贵的品质,他对于苦难的承受和忍耐,他面对苦难时乐观的心态,他自鸣得意的歌声,使他在命运面前不曾低头。这种生活态度是我所缺乏,也想尽力学习的。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没有战火,没有饥荒的年代,就好好活着,好好过日子。因为“活着”,不仅仅只是活着,更是拥有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力量。借用文中一句话: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