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是一本由马克思 / 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元,页数:88,读后感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一):两句话的观感
想入党的时候是高中,上了两年党校,但没读过这本书。进了大学一直觉得要出国也就没入党的打算,却想到拿起来读读。
悠长悠长两个月还没读完,终于今天果断结掉。
书的内容分两部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解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什么斗争 怎么斗争
第二部分不是我这种水平这种身份的人能读该读的
那就前一部分
特简单的两句 但是特精辟
1 资本主义是一种所有制,它使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2 资产阶级社会是过去支配现在。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二):《<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的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在信息智能化、思想自由化的今日。出现许多前人无法预料的新情况,例如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普选与代议制、第三产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这些变化正是今日“现代性”、“后现代性”等思潮出现的原因。对于三大理论系统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在耀眼的意识形态背后更加有必要追本溯源的研究其科学性。无疑,《共产党宣言》①可以提供一个契机。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意识形态性。自然科学可以沿着追求终极真理的大路迈进,而社会科学似乎“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是深深的打上阶级的烙印。尤其使对于构建未来社会的学说,因为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显得更为扑朔迷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虽然革命年代的神圣光环已经逐渐消褪,但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像一般西哲一样“纯学术”。在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的今日,其实质是学术与政治之辩。马克思主义似乎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年轻一代谈“马”色变,在青少年中物质享乐与自由价值观已深入骨髓。基于此背景,在学术上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论的回归与历史发展的实践相比较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特征
人很难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回溯过去,可以对今日和未来提供借鉴。这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起草的纲领,正式发表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正步入而立之年,而恩格斯才28岁。当时的确是一个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被我们所熟知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也才刚发生不久。大工业时代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愈来愈频繁的爆发。这时的工人阶级已经提出了政治权利的要,急于寻求组织与指导思想,使“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其社会基础。所以我们也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探讨《共产党宣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作品中延续了其一贯的激情、热忱与批判的态度,即使在文学上亦有很高成就。全文采用递进的手法,在逻辑上层层推进,从阶级斗争的历史到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社会,以及这种社会华丽面纱下掩盖的实质,最终得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夺权措施。 伴随着残酷的资本的原始积累,19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取得巨大飞跃。就资本主义的产生阶段来说,《宣言》论述到:“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进而发展壮大和最终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国家。“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委员会罢了。”这句话揭示了早日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构成,反映了无产者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下层无产阶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人的工作条件不断恶化。虽然马克思试图将其学说建构成像自然科学一样严密的科学,不过在《宣言》中还是表现出对无产阶级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甚至可以觉察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厌恶进而演化为对机器的厌恶,情感的甘地式自然经济的影子。
“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②。马克思将“劳动的异化”,归结与“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其实这种“异化”很大程度上由在生产效率较低大工厂时代的社会分工造成的。即使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只要生产力没有提高,那么必然还是要有社会分工。而且工作越简单不是更加对人类有益吗?未来信息化的发展还会使得人类完全退出生产领域,生产力得到较彻底的解放。反观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的苏联在初次分配中工人得到的工资依然比较少,生产效率更为低下。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宣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回答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阶级压迫问题。以彻底的暴力革命方式的阶级斗争,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当时社会两个主要阶级的划分是基本正确的,但是世界历史进程却不尽相同。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只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刚刚现成的早起来说,历史发展至今从更大的方面来说,马克思暴力革命学说只是与资本主义国家初期,既矛盾尖锐期的时代特征相应运而生的。
二、暴力革命的社会模式
在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情况下,《宣言》中的暴力革命尤其现实性,在如此不平等的社会形式下,走一条以科学和实践为其特征革命为其手段,建立起人类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模式,也就是走阶级革命的道路。
“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苏联的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由于当时俄国的生产力比较低下,且处于内忧外患中,不得不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及后来的斯大林模式。苏联这种带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与马克思的更加自由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被道而驰。王亚南先生把中国古代官僚划分独立的阶层,奥威尔的《1984》也给我们展现了极权主义的可怕与绝望。如何保证“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马克思本人当然不能代表整个马克思主义,即使马克思也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③,这实质上是反映后继者与原创者思想的不同。但是社会主义者必须解决:如何由社会主义过渡至共产主义?因为根据经验,拥有权力的人总是不愿意放弃权力,而不能简单的说“国家作为一个暴力工具也将逐渐消亡。”回溯历史往往不尽如人意。奥威尔的《1984》也为社会主义的变种——极权主义敲响了警钟,这是任何社会人,特别是社会主义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和平改良的社会模式
还有一种改良主义的社会模式,大抵可以从英国的光荣革命算起。在资本主义内部的抗议与争取权利的斗争,比如宪章运动要求各项政治经济权利。以罢工、游行示威等手段政治上争取普选权、社会福利、取消财产限制;经济上改革薪酬制度、缩短工作时间、改变企业持股方式等。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方能提高生产效率,物质上先解放无产者。并且在此期间不断的进行上述权利斗争,甚至组成左派政党参与议会竞选,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改革,最终促使向公民社会的转变。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束。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而马克思忽略了国家职能的转变——阶级社会向公民社会。波普尔就非常赞同国家调控的意义,例如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不一定会导致革命与社会主义,只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的意义是巨大的,由上个世纪的东德和西德差距可见一斑。福利国家也随之发展起来,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达到顶峰,至今趋于稳定。许多新兴产业发展起来,比如信息产业也是大工业时代所预想不到的。许多的剩余价值也转向第三产业,扩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广大工人阶级大部分也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一般都有自己的住房、甚至汽车购买股票等。北欧的一些左派政党上台执政,很大程度上执行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应有的宽松、自由民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与发展意义深远。
四、历史照亮未来——中国的发展
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说:“如果社会主义有可能与个人自由相结合那么我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者。”④中国目前应当要有敢于超越左右之争的勇气。不是盲目的划分立场与左右,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来看待,消弥其头顶上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光环。其实如果大家都是为了祖国好,那么很多方面是可以达成统一的、可以妥协的。比如理性、民主、自由、关怀…都是普遍的观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波普、乔姆斯基还是罗尔斯。
在今日普遍的资本主义世界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独树一帜。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上中国,我想引用雅克•比岱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对于今日的中国,我认为问题在于要弄清两极中的哪一极将会胜出:权能还是所有权?对组织者来说,要驾驭资本家、并最终使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条件是:下层民众驾驭组织者好这就排除了对组织的摧毁。并且,我假设,这种来自下层民众的驾驭意味着社会的和政治的自由团体的适当形式。”⑤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② 同上书,第258页。
③ 同上书(第四卷),第695。
④ 《波普传》,第12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
⑤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第259页,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波普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周保松:《左右为难的乔姆斯基》
奥威尔:《1984》,译林出版社。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三):《共产党宣言》里曾秒杀过我的语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24页)
近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者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27页)
资产阶级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27页)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28页)
资产阶级用来打到了封建主义的武器,现在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31页)
从来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绝大多数人为了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6页)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良家所腻想或发现的一些观念与原则为依据的。(37页)
共产主义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以这种占有来奴役别人劳动的权力。(41页)
一个时代的统治的思想始终只是统治阶级的思想。(44页)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那些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除了他们的锁链外没有可失的。他们将赢得一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0页)
不管最近二十五年间的情况起了多大变化,总的来说,这个宣言里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今天也还保持着全部正确性。某些地方也许要做个别修改。宣言本身生命,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是取决于历史地存在的情况的。(3页,1872年德文版序言)
注:页码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78年11月第一版成仿吾译本为准。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四):历史仍在继续
《共产党宣言》应该是理解共产主义运动和政治理论的必读书,但是读起来并不是很容易,一是涉及较多历史背景,二是其行文习惯和中文还是有较大不同,读完一遍还是不容易有一个整体印象,需要反复读。英文读起来倒是很有气势,修辞也很好,但由于年代隔得较旧,也有很多不常用的词,有些句子不太好理解。
《宣言》诞生的年代是资本主义第一次全球化的时代,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形成、两大阶级的对立,提出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宣言》最主要的是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三和第四部分,由于时代发展,有些已经过于遥远了。正如1872年德文版序言所说的:“《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对《宣言》的理解,要结合其时代背景,而不应该以教条的方式进行。
《宣言》较好地反映了了维多利亚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但从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看,《宣言》所预言的工人阶级的贫困化、社会简化为两大阶级、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并没有完全出现,而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私有制和实行计划经济的实践则普遍遇到了困难。可以认为,马克思对于当时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做了准确的描述和判断,对解决的方法提出了方向性的判断,但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施政的直接蓝图。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转轨,中国转向市场经济,让西方普遍认为资本主义战胜了共产主义,并一度欢呼历史终结。冷战的结束,使得原先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纳入全球贸易和资本主义体系,新一轮全球化推动产业向劳动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过去几十年,美国企业利润占GDP比重上升,工资占比下降,贫富分化加剧,中位收入停滞不前,这也让人们不禁疑问:战后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状况的改善,是否部分也是由于存在另一个阵营竞争的结果?一旦可替代的竞争制度不再存在,资本逐利的本能必然将产业转移到没有劳工保护、劳动成本低廉的地区,发达国家工人只能承受就业机会消失、收入停滞不前的局面。事实上,贫富分化的加剧会影响经济增长和恢复,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需求不高,而美国消费占GDP约2/3,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消费。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消费者通过债务增加消费,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危机后,旧的借债消费模式不可持续,而量化宽松使持有股票的富人财富进一步上升,贫富差距继续拉大,而大部分新增就业来自低收入行业,工资增长乏力,消费提振困难。这会不会造成另一种相对贫困和生产过剩?历史仍在发展,轻言结论都是过早。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时代,社会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世界市场的产生: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易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资产阶级用价格低廉的商品摧毁了一切万里长城,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使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
商业危机:资产阶级生产力已经强大到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受到了这种关系的阻碍,生产过剩周期性地出现。
无产阶级的产生: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只做简单的操作。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工资水平下降、工作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加大。工人变成赤贫者。
无产阶级的政治觉醒: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力量日益增长,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发展成两个阶级的冲突。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反对其他阶级的过程、统治阶级的部分成员降落为无产阶级、以及部分统治阶级归附于革命的阶级,都给无产阶级带来了教育因素和启蒙。
无产阶级必须摧毁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首先应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大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和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的。共产党的理论是消灭私有制。
利己观念并不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而是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产物,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人对人的剥削一消失,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人的意识,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精神生活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改造而改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就生活方式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五):游荡的幽灵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论述,《共产党宣言》显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党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工人运动结合的标志。列宁曾说过:“这部著作极其透彻鲜明地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叙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叙述了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叙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学说”。
纲领性的文字比一般描述性的或抒情性的文字更具力量。这是由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常被这些文字所感染,充满了革命斗争的激情与冲动,并惊异于这种文字的效用。一种理论在何种程度上才能称为成功呢?是成功的指导了实践并取得了与理论本身相契合的结果么?我们都知道,理论作为一种认识性产物都是包含预见性的,所以有的时候人们会陷入物质和意识的怪圈中,认为理论的指引作用到现实从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这正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贯彻了一个基本的思想: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活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用他经典的唯物史观剖析了包括整个社会生活在内的普遍现象,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高峰,更是撰写“宣言”一类文本的高超手法。以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例子生动的说明作者本身的观点,在同一性中强烈的感染读者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
通过对部分宣言类书籍的阅读,我发现了一些它们具有的普遍特征:第一,立足于某一特定阶级。这是非常基本和必要的,一种理论的认可总是要有实践支撑的。第二,响亮的口号。马恩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创立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后,加强了与工人运动的联系,特别是注意对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的联系。这个团体通过改变其密谋团体的性质、扩大成员,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组织。它们的口号是“人人皆兄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口号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奋斗目标与阶级性质。我认为,革命团体成立的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条件就是要让革命者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在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只有如此,革命团体才能在枪林弹雨、在狂轰滥炸中拧成一股坚定的力量。第三,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似乎所有运动的兴起之初都会通过强烈的否定前观念与前现象来树立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并不难理解,五四运动是典型的代表之一,通过“打倒孔家店”,否定儒学文化来倡导新思想、新思潮。有的人甚至提出用拉丁字母来替代方块字。这更是一种出于不安全感的行为。我承认这是新思想立足于世的一种方式,但是人们往往无法掌握合适的尺度,往往会出现偏激的情况从而使事态无法控制。马恩的进步性在于,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第四,提出革命的任务和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前面曾提过明确革命性质的重要性,在此不加以赘述。第五,有基本的线索核心。不管宣言类的文本如何致力于增强其鼓动力,它的始终以说服为中心。文字若想拥有说服力就一定要有主题、有逻辑。马恩在撰写《宣言》的过程中应用了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的产生、发展,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事物的两面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确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打破了封建的各种关系和封建道德观念,以资产阶级的各种观念和关系取而代之;建立了世界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城市;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摧毁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等等。但资产阶级的作用毕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我看来,这最大的局限并不是生产力与私有制间矛盾激化产生的经济危机,也不是创造了与自己针锋相对的无产阶级,而是“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人的情感是最值得尊重和珍惜的。但资产阶级却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把医生、律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于是,这个世界混乱了现实,糟蹋了理想。我们无法从事真正热爱的行业,更无法自由的做我们更想做的事情。我们无法辨别哪些人是为了梦想在奋斗,哪些人是为了资本而前行。资产阶级创造了一个利欲熏心的时代,却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幸福。这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悲哀呢?这样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是知死者乐还是不知者更乐呢?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的剥削对人们来说是否是一件好事呢?
可能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吧。有的人了解真相后歇斯底里怨天尤人,有的人宁愿无知无畏的生活;有的人则愿意清清楚楚的接受自己的命运。第一种人一生只能在体制外生活,并且无法得到幸福;第二种人则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永不停歇的奉献自己的生命;而最后一种人则成为了哲学家。
运动是绝对的,社会历史车轮的运动是永远朝向前方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或许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最大程度最快速地推动社会的前进。“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从此,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个新的台阶或者说在同一个台阶上不停地踱步。“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也许这就是冷漠的人际关系与享乐主义的来源。人们不得不抓住这短暂的光阴及时行乐,每个人都生活在巨大的对与不安全感的恐惧中,所以这才使得这所有的一切变的浮躁并且极端,这才使得要静下心来生活变的极其的困难。每个人都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也许这就是这巨大钢轮转动碾压的客观性,社会的进步必然要牺牲掉相当一部分人的幸福。
《宣言》还提到了关于世界文学的诞生。世界市场的开拓使新的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可能,这新的工业所需的原料已经远远非本地所能提供,交通工具的发展带了了其他国家的原料,哪怕是极其遥远的国度。事物的两面性在此又一次的得到了确证。封闭自守的国家被强行打开,被疯狂的掠夺资源,但同时又带来了新的气息。“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闭关锁国的政策愚不可及,成为强国的方法并不是把眼睛闭上,而是睁大眼睛看谁比我们强。盲目自守、腐败成风使我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我泱泱国人在此等境遇下畏头畏尾、崇洋媚外。这也是西方“文明”传播的必然后果。想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却在每每遭遇质疑时被国人批评的体无完肤,这并不是在一个理性的国度里应该发生的事。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学习,还有保护。保护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文明。正如马克思所说“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部分,保留继承新事物中积极的部分。”
资产阶级带来了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带来了世界文学和先进的交通工具,创造了市场和私有制。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正如《宣言》中提到的那样:“资产阶级愈发展,无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跟着发展。”虽然无产阶级在认清自身历史性质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他们从个别工人同个别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发展为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分散的斗争到联合的斗争;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要求成立自己的政党。“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它是大工业的产物,是最有前途的阶级。过去的一切阶级只为了夺取政权,取得自己的统治,而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东西必须保护,他们的目的就是消灭整个私有制,解放全人类。共产党强调所有制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问题。有人反驳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但如果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为懒惰而灭亡了,因为这个社会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这便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大不公平之处了,劳动的人并没有不劳动的人幸福。随着对工人的压迫愈演愈烈,无产阶级的反抗是必然的。“因为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们创造的东西越完美,他们自己就越卑贱”。于是,马恩提出了这样一个鲜明的理论观点,那就是“当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让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再它的统治下生活下去了”。这便是资产阶级必将失败而无产阶级必将胜利的理论依据。
工人斗争想要胜利也是需要许多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团结。而资产阶级生产力的发展正为工人的团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铁路等交通工具的兴起把各地的工人们联系起来,将许多地方性的斗争汇为全国性的斗争从而汇合成阶级斗争。而斗争转化为起义的基础条件是,一旦发生冲突,生活上要有所保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资本,如果缺乏生活保障,工人们就无法大规模的起义,这就是人思想的无限性和自身有限性的矛盾所在了。于是工人开始成立工联,联合保卫自己的工资。起义的发展极为迅速,甚至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进行了早期的共产主义尝试,欧文建立了新拉纳克村社以达到人人平等,消灭剥削制度,但最后由于种种问题而破产。
在第二章中,马恩分析了共产党的性质、基本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定的部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使国家逐渐消亡。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的观点。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证明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可行性。但国家的消亡是否有必要呢?马恩认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道理是有的,但我始终认为人的情感是需要尊重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是人的情感的一部分,如果百年之后整个世界都实现了共产主义,那么是否是将我们情感中的一部分硬生生的剥离了呢?我们的子孙将永远无法体会到五星红旗飘扬升起时的骄傲。也许国家的消亡会使工人的剥削烟消云散,但更好的方案难道不是既消灭了剥削又保存了我们完整的情感么?
在第三章,马恩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的流派,深刻的分析了它们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与本质。《宣言》将当时的假社会主义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其中,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去解释社会主义,以人性论、人道主义冒充社会主义的学说。第二类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是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群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并把所有有利于资产阶级的事情,都说成对无产阶级有利。第三类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我看来,这一类的流派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生产状况认识不清。马恩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设想和“积极的主张”。
在第四章,马恩阐明了共产党人的策略原理:无产阶级要为最近的当前的利益而斗争,在参加当前的斗争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最终目的——实现共产主义。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阅读《共产党宣言》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文字的应用、思想的碰撞以及对马恩强大的理论预见性的钦佩常常激荡左右。正如最后一段写到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六):【一些摘录】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共产党宣言》英文读后感(七):Class Struggle
Class struggle is a fundamental concept of Marxism. It is also the basis to discuss the struggle between proletariat and bourgeoisie.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is book, Karl Marx puts it that “the history of all hitherto existing society is the history of class struggles”. Marx and Engels have not illustrated to us the theory of class struggle in detail in this book. However, we can collect some principles for clas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ir discussion on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particular classes: proletariat and bourgeoisie. After reading the book, I have collected three important principles for class struggle.
The first one is that hitherto, every form of society has been based, as we have already seen, on the antagonism of oppressing and oppressed classes. Almost everywhere in history,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complicated arrangement of various orders and manifold gradation of social rank in society. In ancient Rome, we have patricians, plebeians, freedman and slaves. In middle ages, we have the pope, the king, nobles, freemen and serfs. The bourgeois society is no exception. It has established new classes, new conditions of oppression, new forms of struggle in place of the old ones, among which one of the sharpest conflicts lies between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proletariat.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m begins as soon as the proletariat appears. There is one more thing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n his letter to another Marxist revolutionary J. Weydemeyer, Marx says that “No credit is due to me for discovering the existence ofclassesin modern society or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m. Long before me bourgeois historians had describ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is class struggle and bourgeois economists, the economic economy of the classes”. From this letter, I learned that what Marx has proven are following two principles I collected in the book.
Theexistence of classesis only bound up withparticular historical pha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In other words,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being compatible with the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cond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a class, otherwise it has to perish. He uses the extinction of feudal society as an example. The bourgeoisie was built up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of exchange. When thes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of exchange reached a certain stage where the feudal relations of property became no longer compatible with the already developed productive forces, the society was burst asunder. In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e productive forces will inevitably be too powerful for the conditions.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overcome the fetters, they bring disorder into the whole of the bourgeois society. Also, in order to oppress a class, certain conditions must be assured to the class so that it can at least continue it slavish existence. However, the proletarians sinks deeper and deeper below the condition of existence of his own class instead of risi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production. In other words, it cannot let its slaves within his slavery, so that its existence is no longer compatible with society. In the third chapter when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direct attempts of the proletariat to attain its own ends, Marx and Engels criticizes that these attempts’ failure is necessarily inevitable, for at that time the feudal society was still being overthrown and the proletariat was of undeveloped state. They were absent of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for its emancipation and those conditions could only be produced by the impending bourgeois epoch alone.
The last principle which has also been proven by Marx is that the class struggle necessarily leads to the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is dictatorship itself only constitutes the transition to theabolition of all classesand to aclassless society. To analyze it this way,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bourgeois society is the formation and augmentation of capital; the condition for capital is wage labor; the condition of wage labor i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laborers. The competition of wage laborers leads to the isolation of laborers; however, the advance of industry, for example, improve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helps to break this isolation of laborers and unite them of different localities to get in touch with one another.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cuts from under its feed the very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bourgeoisie produces and appropriates products. Therefore, what the bourgeoisie produces is its own grave diggers. The fall of the bourgeois ruling society and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are equally inevitable. The proletarians are compelled to organize themselves as a class by force of circumstances during its struggle with the bourgeois. And then the class sweeps away the old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by force and makes itself a ruling class. During this period, class distinctions have disappeared and all production has been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a vast associ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class antagonisms no longer exist. The society eventually becomes a classless society, in which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individual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all.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八):自由与人性的悖论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
【要证明这一点,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循环中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
【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
【你们说,从劳动不再能变为资本、货币、地租,一句话,不再能变为可以垄断的社会力量的时候起,就是说,从个人财产不再能变为资产阶级财产的时候起,个性就被消灭了。】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末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
—————————————————————————————
这种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概念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特别是在苏联和后苏联时期。无政府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都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即马克思所提出的革命政府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消亡。
无论是传统的对于政治权力吸引力的看法,还是现代关于组织形态的理论都指出,当一个团体取得政治权力之后,它更倾向于保持这种权力,而不是在一定的时候将权力交出——即使这种权力是在革命或建立平等社会的名义下取得。
这个悖论如果不能解决,事实则会走向乌托邦的反面:极权主义。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极其振奋人心又富有煽动性的语句。
对于时代的先知不好评价什么,不过有一点我还是可以肯定的,这本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了更多问题。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九):小学生作文
马克思主张历史地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地解决问题,颇有几分实用主义的味道,个人觉得很有道理,因地制宜真乃不二法门。奉行原教旨注定是会滑向极端滑向暴力的,诸如当时未进行宗教改革时候的基督教以及现在奉行伊斯兰原教旨的伊西斯。不过要奉行原教旨本身也是十分困难的,就算是现代中国,也没能斩断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根深蒂固的思想暗涌,思想有个先来后到,后到的身上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先来的影子,所以纯粹的【原教旨】可能只存在在第一个发明人的思维里。
关于完全消灭公有制,这应该更多的是一种逻辑上的推论,毕竟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没有国家能完全消灭私有,包括朝鲜在内。可笑的是在朝鲜嘲笑我们是【中修】的时候,他们的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一张皮,内中包裹着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拥有者】。
对于共产共妻,我没办法去评判,毕竟当人类跃迁到【共产主义】时期,道德就该重新被定义,那时候现有道德将被粉碎和重组,就像古代人没办法理解现代人觉得女人不是附属品一样,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道德,我们用现代的平权思想去批判古代人的思维和生活,这毫无意义,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地看待问题这一基本方法。
总得来说,《宣言》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构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中的未来。但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到底会如何应该如何,这终究还是个我们一直需要追问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不断地去完善。毕竟这个世界的复杂远远超越了目前人类思维的极限,人类可能走到历史的尽头也回不到【伊甸园】了吧。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十):我也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了
就像热门短评说的那样:
我也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了~
书摘: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 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 但是,你们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的啊,——整个资产阶级异口同声地向我们这样叫喊。 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他们听说生产工具将要公共使用,自然就不能不想到妇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他们想也没有想到,问题正在于使妇女不再处于单纯生产工具的地位。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1、反动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