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7-12 12:18:39归属于观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第1篇】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一团一师 一团一长谷寿夫等法西 斯 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一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一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一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一杀,中国军民被槍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一奸一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他们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一暴。有些妇女被日军强一奸一了好几次,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 强迫乱一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一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屠一杀、强一暴、爆炸、一尸一体……历史很多时候都比文学更加重口味,而电一影作为文学的一种直白表述方式,无法将历史的真实美化或者涂改,1937年12月13日,当日本占领军进入南京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段历史画面必定是“血腥”、“残忍”、和“少儿不宜”的,联想到最近东南亚诸国以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一精一神争相以凌一辱中国为乐,我们就明白重现这段历史到底有着多么深重的现实意义,弱国,不仅仅无外一交一,甚至也没有起码的为人的权利,在战争面前,很多时候,女一性一无论是从事特种行业的还 是从事衣衫光鲜行业的,对于征服者而言,都是待宰的羔羊,她们的命运无疑将没有任何差别……

  其实初看这部电一影时,我很容易想到的同类型影片是《南京大屠一杀》或《辛德勒名单》但是看完这部电一影之后,我却很愿意将这部《金陵十三钗》与《苏菲的选择》进行比较,在很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多时候人们都被迫做出某些非人道的选择“两个只能活一个,选哪个???”从普世主义价值观出发,其实哪种选择都是“错误”,一妓一女和女学生,其实就如同《唐山大地震》中内疚的母亲的选择一样,哪一个都不应该牺牲,但是很多时候,总是要做出一个看似“损失相对较轻”的选择……最后,那十二位风尘女子和那个名字一性一格都非常模糊却在生死关头深明大义的教会收养孤儿的献身就已经具备了非常崇高的意义,但是电一影真的进步了,我们没有看到整齐划一的八女投一江一,我们看到的是人一性一的懦弱和纠结,那位在最后一刻想退出的女人,我们也无权去指责她的不够高尚和善始善终,毕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那些忽悠别人“为神圣事业献身”的所谓价值观本身就很龌龊和自私,所以,很高兴,中国电一影的一点点细微的进步就意味着世界电一影的一次飞跃,毕竟,这是影响十四亿人的生动文学……

  最好的电一影总是来源于历史而将历史升华,但是忠实于历史本身还 是至关重要的,从这点上来看,《金陵十三钗》比起《南京!南京!!》之流高出何止一个段位,保卫南京的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央军的主力,因此基本上都是德式装备和服装,此外,对于日军强悍的战斗力在影片的开始也做了比较真实的渲染,步兵与坦克装甲部队的无缝配合,一精一准的射击技术,最为难得的是“鬼子”终于明白手榴弹并不是“特供”国军或者八路的,训练有素的战术反应和一精一准的瞄准射击和投弹一操一作,都是《步兵一操一典》所必须掌握的帝国军队士兵能力,而佟大为扮演的国军军官从反击到最后殉国都表现的真实残酷和可歌可泣……“一寸山河一寸血”当年的中国军队就是凭借“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的决绝走上淞沪、走上枣宜、走上沂口、走上台儿庄、走向长沙、走向昆仑关的……所以,这个片段的表现非常可圈可点,值得大书特书……

  方言、日语、英语的准确使用,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染力,我曾经看过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里面有大量对幸存者的采访口述,其中大量为南京话,还 有部分苏北话……

  电一影没有如以往主旋律抗战电一影强调“中日世代友好”而刻意编造日本军人做活雷锋或者日本女人与中国男人的乱世情缘,电一影中唯一相对有教养的日本军官长谷川,也并未违背他军人服从的天职,而其他士兵动辄杀人、打人、强一暴妇女更是描写的真实残酷和血腥……去年的《拉贝日记》里虚构的张静初弟弟拿日军军官的手槍杀敌救姐的案例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且不说日军的警觉一性一是否如此之差,且一个十几岁的未经过军事化训练的一毛一孩子知道怎么打开手槍保险这点就基本判定情节的弱智可笑,在一个正在被屠城的地方,一个弱女子被流弹打死将是最体面的一种结局,《金陵十三钗》剧情非常压抑,却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了解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历史片段……

  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在这部几乎除了男主演没有明星的“大制作”中,可以看到演员们的努力,电一影中的每一个龙套都非常敬业和入戏的完成了所有表演,每一个一妓一女都活灵活现,跃然画面……包括那个奄奄一息的国军童子军,好的电一影就是你不一定记住了演员,但是一定记住了角色,最后所有的角色组成了一个完整震撼感人至深的故事,而讲好了这个故事,这个电一影就成功了……

  最后,我默哀一分钟为那些死于1937年的同胞们,希望,你们的死可以唤醒这个麻木的民族,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觉醒……

  最后,我希望身边的朋友都去看这部电一影,因为,我们必须真实的感受这段国耻,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影响……

  最后,我想说,感谢张艺谋老师,感谢严歌苓老师,感谢《金陵十三钗》剧组的每一个人,经典由你们之中产生……

  历史无数次教育我们,对邪恶的纵容就是对正义的背叛,中日友好这个童话,只有等到中国真正强大,日本真正为其罪恶赎罪的那一天,才会开始……

  【第2篇】

  《金陵十三钗》是部极好的小说,而张艺谋的电一影改编的要比原著小说更好。电一影多了更多的一爱一恨,多了更多的矛盾,虽说整部剧的节奏依然是紧凑而趋于平缓,最终的结尾似乎水到渠成,没有什么突如其来、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钟里,依然让我泪流满面。

  电一影开始不久是一场小规模的槍战,士兵们掩护着女学生的逃亡,放弃了自己出城的机会,敌不过坦克,就以自己的身躯前赴后继,掩护同伴前进,最终的一个带着炸弹冲向坦克。最终一个个牺牲。然后是第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镜头,消灭了紧跟着的一群日军之后,女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向前继续逃,士兵们躲在残垣断壁之后静默地目送她们远去。这样的一刻,没有言语,来不及道谢,学生们只是边跑边转过头看着满身硝烟的士兵,只有那么短暂的一刹那,除却踩在瓦砾上凌一乱的脚步声,只有眼神的一交一流,却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个镜头当属秦淮河女人们的登场,美丽的旗袍,一精一致的妆容,实在是惊艳无比。虽说是在逃难,她们那样款款走来,一颦一笑,风韵十足。从《色·戒》开始,我就一直很迷恋烈焰红一唇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线恰到好处。她放下提箱,用带着手套的手轻一触红一唇,向楼上的美国殡葬师送去一个飞吻,霎时迷倒万千。好似她虽出于风尘,却依然高贵优雅。

  我以为李教官会同小说里一样,躲入教堂,然而电一影中却没有。他悄悄地将之前女学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门口,他一个人独自睡在教堂对面纸店的废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弹,他及时地救下了书娟,他 槍 法极准,他一个人消灭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己的身上绑上引线,临死时从楼上坠一落,消灭了最后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终击毙他的那个日本兵在动手前犹豫了,他没有料到之前的袭击都是由这一个中国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临死前的笑容时恐惧了,然后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扣动扳机之后,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对于流里流气满眼只有钱的美国殡葬师米勒是如何变成神父约翰的,我觉得贝尔将这个过程诠释的非常好。影帝总是有影帝的实力的。他醉酒、一爱一钱、一爱一美一女、不祈祷,却在危难的时刻穿着属于神父的袍服,用自己掩护着身后的女学生们,大叫着“This is the house of the lord!”他冲出去寻找失踪的香兰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谎言,告诉其他人豆蔻和香兰只是被流弹所伤,没有受苦,他放弃了和同胞一同乘船离开的机会,他义正言辞地告诉日军:“children cannot go!”他最终带着女学生们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电一影最后的那个眼神,脏兮兮的车窗后面,他开着车,眼睛里有如释重负也有无尽的悲哀,然后渐渐地红了,渐渐地涌上了眼泪。不知他在想谁,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乔治,死去的香兰和豆蔻,还 是,日军车上的女人们,和玉墨呢?

  我其实很喜欢豆蔻这个角色,从看小说的时候就喜欢。她其实很单纯,她喜欢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实只是想要个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说,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地。可浦生没有田。她说,那我弹琵琶,你拿个棍,我们要饭给你一妈一吃,可浦生没有一妈一。她想在浦生弥留的时候弹琵琶给他听,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一定要回去拿琴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终于被禽一兽不如的日军抓住,凌一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弦。同样的还 有香兰,她只是个一爱一漂亮的小姑一娘一,她回去找耳坠,还 不忘在破碎的镜子前照照,看着自己依旧姣好的容颜,她在中槍倒地之后还 抱住日军的腿,想阻止他们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当车,日军在她死后也没有放过她。花一样的生命啊,就这样流逝了。其实小说里说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疯了,而口里却一直念着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个太美好的角色。她是秦淮河的头牌,她姿容出色,她气质出尘,她擅长琴曲,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聪明机智,她处变不惊,她深明大义,她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这乱世,她也是秦淮八艳似的人物,惊才绝艳,会有无数风一流才俊为她一掷千金却依然难以一亲芳泽。然而她不幸生于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沦落风尘。可她能在危急时刻为女学生们打开地窖的门,她对书娟说,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时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对约翰说,别在战后找我,明天之后,我的身一体就不是我的了,你现在就带我走吧。她想回到自己的十三岁,她说她十三岁之前都是个好姑一娘一,她在临去之前拿起琵琶,带着姐妹们为女学生唱一首《秦淮景》。她义无反顾地登上日军的车,却红着眼眶回头看着约翰微笑。

  其实小说里写书娟不喜欢玉墨,是因为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导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国把她一个人丢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电一影里并没有这样的桥段,书娟她们只是单纯地将自己和所谓的钓鱼巷女人划分开来,不喜欢她们,却一点点地了解了她们。书娟其实是个很不一样的小女孩,她不同于其他的同学,她很冷静,她也很大胆。她躲在管道里大着胆子同约翰说话,她看到日军冲过来,为了掩护地窖中的女人们,果断地作出决定带着同学们跑到楼上,她机智地跟日军说小蚊子是她们丢一了校服的同学,她跟伙伴们说,不能让日军糟蹋我们,于是排好队爬上教堂最高处准备自尽,自己站在第一个。她以平缓悲痛的语调叙述这个故事总是带着一双纯澈的眼睛观察四周,看着周围的人来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现。

  乔治是个好孩子,我确定。他一定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遗志,好好照顾女孩们。他请求约翰留下来,请求他修好卡车带他们逃出南京。他决然地成为了第十三钗,他不愿意中途跳车,为的是给约翰和女学生以充足的逃跑时间。他带上滑稽的假发办成女孩子,那一刹那我却笑不出来,只能流一出眼泪。那个带着瓜皮帽小眼镜一操一着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语的稚一嫩男孩,那个带着假发穿着旗袍深深地低着头青涩的假女学生,我不愿意去想他的结局。

  孟先生是个汉一奸一,他为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个好父亲。他拼了自己的命,也要保住女儿的安全,于是冒着风险给约翰送来修卡车的工具。他紧紧跟随着日本军官,恳求他救出自己的女儿,却发现上了日本人的车的其实不是那些女学生,他惊讶地愣住,却什么都没有说。日本军官忽然转身朝他开槍的时候,随着那砰的一声,我的心一颤。于是这位父亲就那么曝一尸一街头,约翰来不及将他埋葬,只能用帽子盖住他的面容,他临死,也没能见到女儿一面。

  电一影里,玉墨说,别人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一位姐妹接着说,隔一江一犹唱后一庭花。别人骂我们的话,我当然要记住。于是这群女子作出了这样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来。其实小说里还 有一句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一江一犹唱后一庭花,难道我们不唱,国就不亡了吗?最终的那曲绝唱,那曲《秦淮景》,吴侬软语,煞是好听。女子们旗袍艳丽,款款走来,依旧是衣香鬓影。曲子里唱的是一江一南锦绣,金陵风雅情,仿佛外面的废墟瓦砾,残垣断壁都是假的,走出这个教堂,外面还 是堂阔宇深,世外桃源……然后她们走了,她们穿上女学生的衣服,她们也可以娇俏清纯,她们再也杳无音讯。约翰说,她们的工作是有关一爱一与恨,只是她们的一爱一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点。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张艺谋的片子里最好的一部。因为唯一一部我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电一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情画面华丽无比,却看了几遍都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虽说还 是南京大屠一杀的老题材,这里却没有《南京,南京》那样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场面,也没有《拉贝日记》里面那样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剧情只是发生在这个小教堂里面,每个人都是最底层的普通人。独特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故事的不同。面对战争普通人的无能为力和积极反抗相互一交一织,缠绕出的是人一性一的魅力。每个人心目中的国仇家恨,让他们在这么一刻由普通人成为了英雄。好似女主角对约翰说的:“what you did today makes you a 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