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复活》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1-19 06:22:11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复活》读后感

《复活》是自开学以来看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看完之后,自然是要给自己长达一个多月绵长的阅读期一个交代,所以临时起意,写了个读后感。我本人有个坏毛病:看完书之后,不喜欢写读后感。但是看完《复活》,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我必须得为这本书写点儿什么。
《复活》是19世纪末,俄国文坛上出现的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者是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他曾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俄国农奴制的黑暗时期。在托尔斯泰开始文学创作不久后,俄国社会围绕着废除农奴制问题,爆发了一场尖锐争论。70年代末,俄国社会阶级斗争又趋剧烈,《复活》就在那样一个黑暗腐朽的背景之下诞生了。
关于阶级
一个人的一生到底和什么有关?阶级、际遇、天赋、努力……,有些人穷极一生,都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有些人拼了命地工作、加班,也无法冲破阶级的牢笼。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内卷有一个致命的认识误区,那就是“只要我比别人多付出,那就一定比别人过得好”,但是进入社会你就会发现,你错了,你没日夜赶出来的项目,老板说一个不满意,轻轻松松就被否认了;明明你的专业能力更强,人事要对方不要你,为什么?因为他是老板儿子。阶级固化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现实生活存在过,出现过。就如在《复活》中,农民们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交租交税,甚至被剥夺土地和自由,而地主们无情夺走人民仅有的用于养家活口的土地。而这样的不平等待遇在几百年间不曾更改。逾越不了的阶级鸿沟成为农民贫穷的根源。
托尔斯泰借涅赫留朵夫之口,大声疾呼“土地是不可以成为财产的对象的,它不可以成为买卖的对象,人们对于土地拥有同等的土地权”。
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恩怨来源于土地的不平等分配,而土地的不平等分配则根源于阶级社会的本质。法院里残暴的官吏,反动的法律,看似公正的执法者,一个个昏聩无能,自私自私。玛丝洛娃、博奇科娃等无辜女性在一次次荒诞的审判后,被发配至西伯利亚当苦役,他们之间也有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马克思曾说过法律监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当这些国家机器不是秉持公正,伸张正义时,这个国家会越来越腐朽,直至瓦解。
在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地主和农民,犯人和审判官,他们之中处于上层阶级的人会奴役底层的人,而底层的人永远无法超越阶级界限,只能为了生存而甘受奴役。
关于亲情
对于书中,涅赫留朵夫和姐姐娜塔利娅这俩姐弟印象最深刻。其中一个片段是涅赫留朵夫告知姐姐自己还没有把库兹明斯科耶的土地交给农民们,现在,那些土地归娜塔利娅和她的孩子们所有。而娜塔利娅的高兴早已出卖了自己。那短短的几句关于财产和继承的谈话,一下子破坏了姐弟原先建立起来的亲热的手足关系。所以当前往西伯利亚的列车开动时,娜塔利亚的心情是愉悦的,也只有讲起土地和继承问题的时候,她的脸色才显得特别活泼,大放光彩。这使得涅赫留朵夫的心里感到凄凉。他在自己前途未卜的旅途当中,已经被亲情背刺了。昔日无话不谈的姐弟俩现在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金钱和土地成了维系情感的最后一根纽带,何其悲哀啊。世界唯一不变,是人的善变,姐姐的功利自私,虚伪冷漠让涅赫留多朵遭受到了亲情的重创。即使是在上诉无数次被驳回的情形之下,他最多的举动也只是叹息与无奈,而这一次,作者用了“凄凉”概括他的心境,足以见得他对这段勉为其难的亲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渐渐疏远了,小时候一起在沙发上玩五子棋,躺在床上讲故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时常怀念小的时候和弟弟一起坐在床上拼积木的时光,那时,我总怪他找不对相应的积木而拼错; 弟弟总爱和我吃同一款和冰淇淋,用同一种形状的勺子,而我却常常讨厌他模仿我;那时候弟弟爱缠着我和他一起在午饭之后打牌,我却觉得无聊每次都拒绝了他;那时候我高中,弟弟每次都等我晚自习回家,躺在床上和我分享他今天看了什么什么书,里面有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在无数个月光如水的夏夜,弟弟和我讲起《狼王梦》《青铜葵花》《草房子》……而我总在弟弟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呼呼大睡,辜负了他的期待……
后来的后来,我上大学了,弟弟初三了,我们都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好像渐行渐远了。我特意买回来一盒积木,想和弟弟一起拼,但弟弟只是摇摇头,我一个人想拼了一下午,拼好之后,但我却一点儿也不快乐。
后来弟弟不再模仿我的行为,我在吃冰淇淋竟然会有点儿怅然若失。
我找出小时候常爱打的那副牌去吸引弟弟,他只是说,我好困,想睡觉,拒绝了我。
我为了和弟弟多讲几句话,在吃饭时间问起“《狼王梦》最后成了狼王的是谁”,他摇头说,不记得了,我端着沉重的碗继续吃饭。
……
初二开始我就在学校住,一周只能见弟弟一次,高中时,虽然离家近,但由于学业繁忙,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说不上几句话。很抱歉,我错过了弟弟最需要姐姐陪伴的那段童年时光,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姐姐,曾经的我啊,忽视了亲人爱的需求,一次又一次辜负了弟弟的期待。总有一些成长的伤痛无法治愈,总有一些错过的遗憾无法弥补。
关于爱情
关于《复活》里的爱情故事,我就讲讲感触最深的一点吧。在书的最后,涅赫留朵夫和西蒙松同时向玛丝洛娃求婚,而玛丝洛娃选择了西蒙松。这样一种选择,恰恰体现了她面对爱情时的理智,她清楚地知道涅赫柳多夫想和她结婚,只是出于对她的怜悯,并不是真正爱她,他只是因为愧疚,想通过与她结婚这种方式赎罪而已。而西蒙松,见过了她最狼狈落魄的样子仍然还深深地爱上了她,这是一种纯粹无功利的爱,所以玛丝洛娃选择了西蒙松。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玛丝洛娃不愿意连累涅赫留朵夫,她认为自己政治犯的身份会有损于他的荣誉而不愿嫁给她。玛斯洛娃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年少时动过心的人再次出现时,她还是动摇了,但这一次,理智战胜了情欲。她找到一个更合适的结局,实现了心灵的复活。
《复活》是一部震憾人心的巨著,十九世纪末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折射出它的价值与魅力,阅读,亦是阅己。去吧,去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吧。
(接下来会读到《小妇人》,在没有细读之前,对《小妇人》的了解是乔和劳里的爱情故事、高中时期,曾以这个故事为原型,写了一篇英文小说,希望读完后,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