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长安的荔枝》是一篇由马伯庸编写的历史长篇小说。
文中讲述了在天宝十四年,
一名长安九品小吏李善德被算计入坑,
被迫担任长安的荔枝使。
并要在贵妃生辰时,
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
从岭南到长安五千余里的距离,
路远迢迢,山高水远,
无疑是一条“死路”。
文中的李善德,
经历了绝望、顿悟、觉醒、失望、痛苦,
这荔枝之路可谓是艰难重重。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世功成万头秃。”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在好友的劝说下,
从一开始的“离和”致死的想法,
到后面的殊死一搏的转变。
决定实地考察之后再做决定。
文章不仅从运输方案、试验、推理、计算
写出了运输荔枝整个过程的曲折艰辛,
从微观人事也能折射大唐宏观社会。
在李善德的试验运输途中,
之所以李善德会被广州经略府派兵追杀,
是因为李善德不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
府内官员心想:
“这蚊子若能办成,
圣人必定对经略府有所猜疑,
事后若被小人算计,
加上身远长安,
后果不堪设想。“
读到这里深有感触,
人心的变幻莫测,
不可猜忌,
亦不可避也。
就像张九龄招林甫猜忌,
后被林甫作蛊后,
被罢相的前夕
九龄作《归燕诗》贻林甫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在文后韩十四提到:
“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娇子众人抬。”
意为各部各府能分得功德,
大家便会鼎力相助。
老李不懂自己身处的位置,
不考虑自己扮演的角色,
尽管在办事能力上、
责任心和耐心上能谈功劳,
但作为一名九品吏
在他人眼里便是独揽功德,
便会得罪众人,
尽管搏得圣人关注,
日子也不一定长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红颜一笑,背后是万民吐炭。
文中在李善德和右相谈到费用的问题时,
右相说的“本相已有一法,
既不必动用太府寺的国库,
亦无需从圣人的大盈内帑支出,
你安心做你的事便是。”
其实,这句话就暗指这个任务最终由百姓买单。
随后到后来的荔枝林被砍而“阿橦”失声痛哭,
还遇到黄草驿的“逃驿”,
以及附近村落空无一人,
和长安庆宴的奢靡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
“农户俱是三等贫户,
每年常例租庸调已苦不堪言。”
位居高位不仅要贪国库的钱粮,
就连农户的衣丁也不放过。
“家无余米,人无蔽衫。”
直接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
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这些细节也不难理解,
为何安禄山能够范阳兵变,
读到此处,不得不感慨:
“朝内奢靡,府内贪图。
百姓苦疾,民心不顺。”
自然就没有人爱戴大唐,拥护圣人。
随即必会自取灭亡。
想到现在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广大青年之士热爱祖国。
国家繁荣富强,
民族兴旺发达。
小编不由得感慨,
“中华崛起,民族复兴。
国家富强,人民安康。
志者不负,勇担使命。
今昔非比,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