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经开头中,须菩提替众生向佛陀提问:
信男信女,想要追求长久的幸福,应该怎么样来安顿自己的心呢?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
佛教的原则:
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呢?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根据佛教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悦的感受就是受苦。于是,人类就渴望能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悦的感受。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
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人想要离苦得乐。
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
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
我们如果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
金刚经的核心,就是讲如何降伏其心。
佛陀饿了,着衣,持钵,带着僧团,走入舍卫城中,平等,无差别地,一家一户乞食。
这是《金刚经》的开头。
午饭后,佛陀坐定。
佛陀给的建议,一句话:把你看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都看成是空的,都想象是原子临时组合的,不要认为有任何实有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心才能够安下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