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沂蒙六姐妹》首映后,临沂本地媒体进行了大力宣传,虽然也知道该片并没有多少故事情节,但是既然反应沂蒙历史的片子,不去看一看心中总有些遗憾。我不是个追风的人,东方红影院建成多年了,还没去过一次。幸好,今日借助话费积分赠电影票活动,换了一张票,下午下班后去看了一场《沂蒙六姐妹》。
沂蒙六姐妹主要反应的是国共两党在孟良崮战役时沂蒙妇女拥军支前的事。说到底是中国人杀中国人的那场战争中,当地老百姓支持了共产党一方。有战争就有伤亡,况且我们都知道孟良崮战役时国共两军相互包围和反包围了好几层,双方死亡都很残烈。不论哪方,国民党兵也好,共产党兵也好,死的都是中国人,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子弟。
记得几年前我去孟良崮玩,在山顶我与当地一老大爷谈起那场战役,我问:“当时国共双方都死了那么多人,共产党方面的尸体进了烈士陵园,那一万多具国民党兵的尸体怎么处理的?”他说:“由周围村庄的人埋的,开始时就地挖个浅坑埋掉,后来发现尸体太多了,大家图省事,只是就地除几锨土盖上,就算是埋了。一下雨就冲出很多来。七八十年代时,还经常在山沟里发现头盖骨……”我沉默了,望着眼前松树林里的草丛,心想:也许这里就埋过一个国军士兵的尸体,他来自江苏?河南?安徽?还是全国其它什么地方的?不管他是哪省的,我相信他也是来自普通老百姓家庭。
按说,国共两军都曾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与日本鬼子决战并最终胜利。国民党七十四师的张灵甫本身就是一位抗日英雄,抗日战争中是一位常胜将军。自己也战场上被打瘸一条腿。然而打败日本军后,中国人之间又相互残杀,连当地老百姓也卷进去,成为内战的牺牲品,造成这么多的悲剧。原因何在?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讲到:“五四”以来在中国如何发展上,形成了多种主义,总得说来不外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的共产主义两种学说,两党没有和平协商取得共识,就选择了战争,内战造成了几百万中国人的伤亡。电视剧《潜伏》中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在联合政府议会中的席位多少没达成共识,由于13票是决定政策是否通过的基本票数,所以蒋介石最多只给共产党12席,而共产党要求至少14席,双方都不妥协,就到战场上争高低。虽然我也知道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想:两党中若有一方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上,让步一下,哪怕是以后再找机会通过选举来增加自己一派的票数,而减少另一派的票数,中华民族也不至于再伤亡几百万人啊,也没有六姐妹的悲剧,也就没有了今天的台海两岸分离。
影片中六姐妹之一的“月芬”,结婚时与一大公鸡拜的堂,丈夫就牺牲在这次战役中,使其终生也没未见过自己的丈夫长得什么样。该角色的生活原形也是这样,片中最后介绍,原形人物终生未再嫁,领养了两个孩子度过了一生,好象是2005年去世的。以今天的人生观来看,其命运真令人叹惜!可是,战争中的另一方何尝不是这样呢?不必说普通士兵,就拿最高长官张灵甫的来说,他的妻子王玉龄结婚时刚刚十七岁,就在孟良崮战役打响前,王玉龄挺着怀孕九个月的大肚子到前线见过张灵甫一面。1947年5月7日王玉龄生下胖小子,同一天张灵甫爬上了孟良崮。10天后,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被击毙。远在千里之外的刚满10天的婴儿正在哇哇啼哭,美若天仙刚刚19岁的王玉龄也开始了她一生的守寡生活(王玉龄现在生活在上海)......这一切不同样令人叹息吗?
“火线桥”是《沂蒙六姐妹》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几十位妇女站在冰凉的河水中,用肩膀扛着门板搭成临时桥让部队通过。记得几年前我去华东烈士陵园参观“沂蒙精神展”时看到过描绘这一事件的油画:几位年轻的女人表情中透着坚强忍受着痛苦,站在河水里。油画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都很强,本以为反应的是抗日战争,我的眼眶湿了,泪水几乎要流出来。然而,仔细看清背景反应的是孟良崮战役时,我的内心很复杂。在一场中国人的内战中,她们这样支持其中的一方,为的是当时宣传中的那样“战胜蒋介石反动派就能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后,她们的愿望实现了吗?
另一方面,北大历史系出身、黄浦佼佼者、英俊魁梧的张灵甫,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中虽数次受伤能保住性命,本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抗日英雄,却听从蒋介石的指示,千里迢迢赶来沂蒙山区,对同是中国人的共产党部队展开杀戮,刚刚四十四岁的他反而死在共军的枪口下。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综观人类整个历史,个别政治人物间的权力争斗,付出代价的都是双方的盲从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走出影院,华灯初照。望着街上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心想,在中国这样的人间悲剧不会重演了吧?
然而回家途中,出租车司机主动对我谈起了他的邻居:因在新疆做生意做不下去了,刚刚回到临沂。话题自然扯到了近来新疆的暴力乱象上,想到那些无缘无故被杀害的百姓,暴徒给受害者家人带来的痛苦,这不是另一种用非和平手段解决政治主张分岐带来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