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用心的解读,配以精心录制的音频、配乐,于我而言,是一种美好,甚至是享受。
小时候的夏天,伴随着蝉鸣蛙叫,显得既闷热又漫长。
从麦子成熟,割麦子,打麦子,晾晒麦子,装入粮囤。老人讲“大囤满,小囤流”,这是丰年的知足常乐。
那时候的记忆中,打过麦子之后,麦秸杆子堆成柴火,打麦场子空出来之后,晴天的晚上,晚饭过后,小孩子们有的相约着抓知了,有的拿手电照刚变出来的嫩蝉。
大人们陆续在空旷的打麦场里、院子里、胡同里,铺上凉席,带上铺盖,打地铺乘凉,睡觉。条件好一些的,还会抬出竹床、挂上蚊帐,小孩子们追逐打闹累了,相继回到自己的铺位,在大人一下又一下摇着蒲扇的凉风中入睡。
时常会等风来,起风了,有一阵凉风,是年少时的欢欣,小伙伴们甚至会欢呼雀跃起来“来风了,来风了”。
那时候,因为供电不足,还时常会停电。记得小学二年级,家里买了第一台电风扇:吊扇,终于可以在有电的时候躺在自己家的客厅里凉爽的入睡了,吃饭的时候也可以不用用嘴吹凉了再吃了。
陆陆续续,每家都有了自己的电风扇,吊扇,台式的,还有挂在蚊帐里的小吊扇。
因为我的小学离家有些远,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我转学去了姥姥家那边的学校上学,于是,爸爸又买了一台吊扇挂在了姥姥家。
但是,姥姥一生节约惯了,不太热的时候,她还是习惯扇蒲扇,还是习惯打地铺,和邻居们聊天,听村子里的广播里放的戏,像《朝阳沟》那些,我常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再后来,日子慢慢过的好了,家家都装了空调,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2021年十一回家,老家的房子拆了要翻新,拆下来的那台吊扇孤零零的躺在一边,后来房子盖好了,家里装上了空调,那台吊扇再也没有重新服役的机会了。
2023年五一回家,我去看望舅舅,回到姥姥生前住过的老院子去看了看,因为小舅在城里居住,不常回去,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再也没有往昔那般,扫扫院子打个地铺的场景了。
穿过那唯一可以过去的小径,在屋子旁边摸到了钥匙,打开房门,进到屋子里,仿佛回到了30年前,我在这里求学那些年:伴随吊扇吱吱呀呀的声音,我在灯下写作业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