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灯笼》有感500字6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04 08:20:45归属于读后感5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灯笼》有感

八年级二班  张悦

“大年夜,点灯笼,一盏一盏红彤彤。”当读完吴伯箫的《灯笼》,那悠悠童谣似在耳边回响,思绪也随之进入了那摇曳着温暖光芒的灯笼世界。

文中,灯笼串联起吴伯箫的诸多回忆:漆黑的夜晚,祖父去五里外的城里办事,归来很晚,长工李五和作者提着灯笼去接祖父,路上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昏黄的灯光不但照亮了归途的路,更温暖了作者幼小的心灵。

作者小时上灯学,母亲会准备消夜,还为他特别准备小沙灯。“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是母亲细致入微的关爱,即使作者站在青春尾梢,母亲头发全白,但这份温暖依然清晰。

元宵节的热闹,作者记忆深刻。他跟着灯笼在人海里跑半夜,去看跑马灯,猜灯谜,回家还将小灯悬在床头,那是青年欢快的记忆,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看到灯袋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更是乡情的寄托。在那些物资匮乏的时代里,灯笼的微光便是家的方向,是亲情的守候,是故乡的怀抱。

“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的描述,让灯笼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它见证过历史的风云变幻,在战乱年代,那一盏盏灯笼,或许就代表着一个个保家卫国的将士,代表着一份份炽热的爱国之心,从个人的亲情乡情,升华到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

这一盏盏灯笼,照亮的不只是书中的岁月,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故乡、对亲情、对家国的热爱与眷恋。

此后,我亦如作者一样,拿起笔细细地书写我心中的情感。(572字)

灯笼下的家国

——读《灯笼》有感

八年级二班    张语朔

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的灯笼在寒风中摇曳。凝视着这发出温暖的橘红的光的灯笼,我不由想起了吴伯箫先生笔下那饱含深情的灯笼。

吴伯箫笔下的灯笼,首先是家的象征,在“滴滴金”的燃放声中,在祖父讲述的故事里,在上灯学前母亲的殷殷嘱托间,那盏沙灯散发令人心安的微光。他照亮的不仅是前行的道路,更是动荡年代里难得的一方温情天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从不只是照明的工具,而是团圆平安的象征,是家人间的精神纽带。

而关伯箫先生笔下的灯笼,意象远不止于此。当他把视线从家中的灯笼转向更广阔的山河,灯笼的意向也随之升华。写作灯笼时,正值日寇侵华的危难时刻,作者在“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时局中,热切地呼唤着如霍去病、李广、裴度般的卫国将领的英雄。此时,灯笼的光芒所映出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思,是他“甘为灯笼下的马前卒”,保家卫国的爱国形象。

历史长河中,灯笼常常成为黑暗时代的隐喻。南宋诗人陆游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孤寂中,想必也曾凝望那房前飘摇的灯火;明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背后,大概也有一盏灯笼照亮他著书的案头。这些灯火串联起的,是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传承。

于今,灯笼确乎是不够数了。当去数那燎原的星星之火,当去数那抗美援朝路上连天的火把,当去数那照亮马里亚纳海沟的“奋斗者”号的探海灯。

元宵节的灯笼终会熄灭,但吴伯箫先生在灯笼中点燃的精神火把,却永远照亮着后来者的道路。(6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