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城》读后感7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9-30 07:33:00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文城》读后感

人是会走下坡路的,作家如花白头发的余华,作品如2021年的《文城》。
《文城》写了一个叫林祥福的人为了找寻(欺骗)他的爱人,从北方定川来到千里之外南方溪镇的故事,小美夫妻俩骗林祥福,其实就是江湖上的”放鸽子“。时间环境大概是上世纪00-20年代的模样,我以前说过作家写历史上的时间段越早越好,这给了作家很多自由编造的空间。在《文城》里,其实就是把溪镇或者那个时代的村镇写成一个封闭而稳定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地主和佃户的身份是稳定而不变的,因为地主乡绅是善良的,佃户仆人是忠诚的,兄弟是有情有义的,辛勤劳作是有好的回报的,虽然佃户辛苦劳作一年只得到个腹饱蔽体,而地主家的藏宝阁会增加一条小黄鱼(金条)。在这个状态中,还有“合理”的诸多逆来顺受和霸权,比如做童养媳,比如公婆可以随时主宰是否休掉儿媳。在这个封闭而稳定的社会里,有钱人担任社会统领的职责,普遍人安居乐业、顺应时代,不知道这种社会是不是余华等作家对应目前喧哗时代做出的幻想,正如前几年很多人把民国幻想为“黄金时代”。
就林祥福扎根溪镇,到林祥福死于土匪之手的十几年时间,林祥福除了最终没找到小美,其他都还顺风顺水,其故事脉络算不上一部长篇小说的架构,更没有长篇小说的气势,比之《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文城》和它两不在一个档次。《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抛开时间的ZZ敏感性不说,它们确实大时间跨度地塑造了经典的苍生形象,让熟悉或者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能够产生共鸣,那是余华创造的一个高峰,但《文城》给人感觉更似一种闭门造车整体想象而缺乏灵魂。余华在散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中写道:“在中文世界里,我其他的书不可能超过《活着》,以后也不可能,我这辈子再怎么写,把自己往死里写,也写不出像《活着》这么受读者欢迎的书了,老实坦白,我已经没有信心了。”
当然,造成余华今天这种下坡路的情况,除了他自己,时势也是一个原因,相对于上世纪80、90年代,此一时非彼一时也。
溪镇并不叫文城,世上根本就没有文城,是林祥福所爱之人小美的丈夫阿强为了骗林祥福临时编造的一个地名,阿强私塾都没上过,仅仅有手工织布家庭的口传一点识文断字,嘴里说出文城二字自然不会有什么深奥的寓意。同样,聪明的地主崽儿林祥福也理会不了文城有什么深奥的含义,仅凭小美和溪镇人口音的一致他果断停止了对文城的找寻而扎根在了溪镇。文城带有个”文“,那么是不是余华在一路找寻的,对文学艺术环境的一种期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