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后的粪桶》这篇文章,属于非虚构写作,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先是描述了自己跟着这几位“背粪工”体验工作的场景,其中也是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让人感觉十分真实,比如:“他们的衣服,头发上都溅上一些黄的黑的污点,鞋子上就更免不了了。”还有开头的对比——靓女如云的橱窗,豪华靓丽的大饭店,奥迪,蓝鸟豪车如云的街道,完完全全地凸显出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然后文章对他们曾居北大荒的时候,以及解散后回到北京他们是如何艰难地生活,又是如何成为“背粪工”,为什么成为“背粪工展开了描写。
这是一篇关于“背粪工”的故事,也是几个普通人甚至是被大家称为“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
樊宝发,一个选择放弃了原本收入不错的经营农场的生活,毅然决定回到北京的老知青,后来即使干着遭人嫌工资还低的“背粪”的工作,他也开心,因为他找回了之前知青岁月时那种集体感,那种为国家干活的感觉。
殷健康,健康,多朴实简单的名字,他也是其中一员,离开北大荒回京,但发现这里似乎没了他们的位置,他不敢带家人一起回来,因为没地方住, 直到一年后,姐姐找到新房子才把这12平方的屋子让给了殷健康一家。
蔡三中,他的不幸也跟房子有关,回到北京,没找到工作,去到平谷县当电镀工人,慢慢的,一家人也在这住了下来,工作各得其所。
后来环保局发出招“背粪工”的信息,他们提出,愿意来的人就给他们老婆孩子办户口,就这样,他们三个成了“背粪工”。
“背粪工”当时遭人嫌,但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给国家干活,他们心里踏实、满足。
神奇的是,当时大家都嫌弃他们,但是又离不开他们,甚至请高价让她们去清理,也因此,很多人都以为这份工作收入很高,不然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干这种脏累差还不讨好的工作?也许在有的人看来,甚至这都不算是一份工作吧。更令人唏嘘的也许是一开始自己的子女也嫌弃自己吧。
看完这篇文章,我特意搜寻了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和评论,特别是普通群众的,而不是媒体啊,或是政府的,我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对此表示同情甚至落泪,看到这,我脑海里不禁想到一段话:上天给了我怜悯之心,却没给我解救众生的能力,明明自己生活也是一地鸡毛,却还是看不得人间疾苦。可现实就是这样,反而能像他们三个一样永远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才是最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