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七天》读后感7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9-30 07:41:16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第七天》读后感

        文学是有责任的,莫言说:“文学在于揭示黑暗与不公而非粉饰太平”。艺术也是有责任的,可以用责任去衡量一种技艺是否叫艺术。我看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刚看完的《第七天》几乎都是在记录一些人的苦难历程,一个个鲜活的苦难故事面前,是作者发挥文学的责任在悲悯地记录时代。一个时代的苦难总归需要人来记录的,这是2020年在面对网络洪流批判方方时我的想法,至于西方媒体舆论要把她的日记用作他用则是另外的事情,你总不能说,为了避免西方的刀子,眼前的苦难都选择忘记吧。时代发展好的方面是,幸福的人越来越多,作家们所记录的苦难人物越来越少,只是,按照人文的精神,他们不能被历史遗忘仍然需要被记录。

       小说和时间有很友好的关系,时间越往前其实越好写,因为读者对古老的年代没有记忆也无法考究,所以作者很多可以像金庸武侠小说一般天马行空肆意挥毫。再一个,时间跨度越大更容易形成整体沧海桑田的框架,这是我把《第七天》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比较得出的观感。所以,我对《第七天》的感觉并不好,没有《活着》里面徐福贵家人老老少少相继死去的持续悲哀,没有《许三观卖血记》里面许三观一生卖血甚至一路卖血的持续悲凉,我还有点怀疑余华写作水平是否已经下降。《第七天》出版于2013年,里面的几个故事基本是00年代社会真实发生的事件,比如比较普遍的暴力拆迁,比如较普遍的上访事件,比如男扮女装卖淫事件,比如杀警案(2008年的闸北杨佳案),比如商场坍塌死人事件,比如安全事故瞒报行为,比如卖肾行为,以及一些重大的社会新闻。但是眼前的社会过于繁杂,于作者也不好理清思路,所以,我感觉《第七天》就是余华在拼凑故事(准确说是在抄写社会新闻),除了主角杨飞和父亲以及前妻故事,其它的都是路人的故事见闻。

        看《第七天》有点瘆人,里面用死人的灵魂来叙事,里面有大量的关于死人、尸体、骷髅、整容、寿衣、入殓、火葬的描述,我差点不想看下去。作者想写一堆“死无葬身之地”的鬼魂平等无痛苦无烦恼甚至美好地飘逸在死无葬身之地(有墓地的则进入墓的安息,这里专指没有墓地或者因故暂时不安葬的,称为“死无葬身之地”的鬼魂),连冤家仇家都可以平和地相待,肉体消逝后方能铅华洗尽,洗尽后虽然成为无肉的骷髅,但却在一片混沌的虚无中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余华用这种理想状态来对比人间肉体的种种烦恼、痛苦、丑恶和不公平,让人觉得“人生的不值得”。当然,这是作者奇想的虚构,也是一种讽刺的寓意。小说站在那些受难的个体视角,串联起多起悲伤的故事,在书中读者可以和作者一起悲悯地审视人物、感叹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