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是一位中年农民,因常年贫穷而负债累累,素享“漏斗户主”雅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放宽,他的日子好起来,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还开始做起小买卖——去城里卖油绳,赚几个零用钱买顶保暖的新帽子。勤劳检朴的陈奂生决定在油绳卖完后再去买帽子。结果,油绳卖完了,满怀喜悦的他因为没戴帽子着了凉,双腿发软,浑身无力,竟一头躺在车站候车室。曾经在他们村蹲点的县委吴书记及时发现了他,并好意安排他住进县招待所。第二天,受宠若惊的陈奂生在房间里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东西。但是,当结账时听说只睡一晚就要五元钱后,他大吃一惊,进而忿忿然,在房间大搞“破坏”。
这篇小说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写活了陈奂生这个处于时代变革中的传统农民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
陈奂生,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他上城的经历看似简单平常,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从物质匮乏到生活稍有改善,他的上城之旅既是对新生活的探索,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突破。
在城里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陈奂生的朴实与狭隘、善良与狡黠。他在招待所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变化,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引人深思。这反映出了农民在面对新环境时的那种既新奇又不知所措的复杂情感。
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城乡之间的差距,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它不仅仅是陈奂生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无数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一个写照。
透过陈奂生,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那种在生活中努力挣扎、适应变化的过程。它提醒着我们要关注社会中那些平凡的个体,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努力。
读完这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它让我们对过去的岁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