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的探讨刚告一段落,晚上争论又起:目前专家解读和教师个人解读整本书区别在哪里呢?什么是教一本书的策略?
看看杨老师怎么说。葛莉:各位的讨论,涉及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读一本书到底要搞清什么?
讲这本书写了什么?孙悟空干了啥,唐僧做了啥?有几个故事?故事是怎样的?有哪些描写?这和讲课文一个思路,但这不是读一部小说的路数。这是原则性的话。
檀永蒿城: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自己定位的起点是比较低的、也是比较功利、实用的。
葛莉:谁是农村谁是城市?老师们都学的是中文系吧!对名著文学价值的理解,不会因城市还是农村而有区别。没有文学价值的观照,只从教学技巧上想办法,这样就断送了名著(的意义和价值)。
整本的小说,不是节选的课文。就我目前看到的教学设计,基本是教课文的路数,找考点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生读一本书的方法。也许我看到的身边的教学设计有局限。按这种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是考试中的西游记,不是文学里的西游记,更不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西游记。
教一本书,没闹明白这本书在谈什么?光记住几个人物几个故事,这就不需要老师了。过去我们说的主题,现在很多老师早已经扔了,自说自话了。找考点去了。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这是备课的首要前提呀!不把这个搞明白,盲目给孙悟空下定义毫无意义。
忽然想起中考题的红岩,为什么考点那么设计?我觉得还是没闹明白如何阅读一本书。
关键是寻找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的连接点。
看到很多技法:手抄报,思维导图,读后感,表演故事………这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个想不明白设计多少活动都是浪费时间。还是个人观点。
我们教了一本书,至少得有一个落点,落在文学价值的区间里。比如西游记,怎么理解孙悟空?为什么吴承恩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怎么塑造的?读后感心得体会:他想用这个人物说什么?这个人物跟我们当下有什么关系?走到这,我以为可以过关。要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你需设计哪些活动,让学生走进去,这就是教师要干的。
我以为这是教一本书的策略。
很多老师教西游记,现在还是教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思路,这是单篇课文的教法。教单篇和教一本书,区别就在专业呀。孩子读名著,最终得和自己的生活建立链接,名著的意义才会出来。光有兴趣是不够的,不能思考,不会评判这本书说的对不对或者有没有道理,等于没读。
为考试而读,更在其下。
所以,教学生读一本书,是要指导学生读透,我们现在只停留在这本书写了什么层面,这只是读透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好几步呢?
那么,怎么读透一本书呢?这可是我们很多老师至今也没搞明白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