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我们共产主义人的历史中注定是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一年,2月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出版170周年,5月5日又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5月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共产党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有一本书是必须要有所了解的,它就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发表,篇幅不大,译成中文只有25000多字,但其威力却犹如“精神原子弹”,一问世,就震撼了整个世界。“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它的问世标志着这个世界上从此有了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这部巨著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无产阶级的新纪元,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也标志了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的形成。
不瞒大家,开始时,为准备这个读书活动,我爱人推荐我阅读《共产党宣言》并以此写读后感时,我是一点信心都没有,在我的认识中,《共产党宣言》绝对是“高大上”的,我查询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毛泽东一“遇到问题”就去阅读《共产党宣言》。邓小平把《共产党宣言》视为自己的“入门老师”。周恩来一直到自己的生命结束时还渴望“看一眼”《共产党宣言》的首版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就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伟人们念念不忘,孜孜以求。但问题是我一名普通党员,有必要读《共产党宣言》吗?读得懂《共产党宣言》吗,我是准备打退堂鼓了,我爱人不声不响递给我一本他从网上购买的书,就是这本“时代先声—走进《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序言中有句话打动了我“我们阅读经典,不是为了炫耀于人,而是因为它们能够启发我们,提升我们,丰富我们。”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今天的我们对于很多经典书籍普遍感到生疏和难以接近,迷失在电视、报刊书籍、网络、微信等当今社会庞大的信息海洋中,能读到这样一本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并重新阐释经典,能够为我们和经典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的书籍,我觉得很荣幸。
目前,我只敢说自己在泛泛的阅读中有了那么一点粗浅的认识,但对我个人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下我的阅读体会,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大的体会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读这本书时我了解到,《宣言》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著作,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也不可能穷尽马克思主义真理,《宣言》创作于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的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的。从1875年到1893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不同版本先后写了七篇序言,在七篇序言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词:“修改”、“过时”、“不完全”、“随时随地”等等,比如1848年欧洲革命以大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势力的相互妥协而告终,欧洲暂时进入革命的低潮时期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作了严密分析,重新认识社会现实,尊重实践的检验,迅速纠正失误,否定了《宣言》中的有关结论,并在1850年的序言中作出了新的判断。从中我们不难看到革命导师们对自己撰写的经典文献的态度,那就是要发展,不能教条地不顾历史和地点的变化生搬硬套;要以批评的眼光审视理论的真理性,决不能盲从。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与时俱进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和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十九大新党章亮点纷呈,其中,最重大的亮点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我的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有限,还是摘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来作为今天和大家交流读书体验的结尾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