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方方日记:她笔下的一滴墨水,落到我们头上就是一片大海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4-25 09:56:4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方方日记:她笔下的一滴墨水,落到我们头上就是一片大海

作者:桌子先生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我猜,你一定听过那一句话: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对,它就是湖北省前作协主席方方写的。

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好,写出来悲天悯人的情怀。

曾经一度,我也和你们一样,很喜欢看方方的日记,觉得它就是那个时代下我们心中最真实的声音,在她的日记里面,我们可以听见遥远的哭声。

方方写的大部分都是社会的负面新闻,更确切地说是悲痛,哀伤和指责,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问题,一个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这个社会要有喜鹊,也必须有啄木鸟。

啄木鸟敲打一棵树, 不是为了把树击倒, 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

所以,看得出来,当时网上对方方的声音也绝大部分是支持的。

然而现在再去搜关于方方的新闻,网友们对她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几乎都是谩骂。

那么具体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是因为方方把自己发表在网络的日记,拿到海外去出版了,在亚马逊上面出售,并且也在德国销售。

这是英文版的封面。


再来看看德国版,黑色的口罩,红底黄字,简直是司马昭之心,又何须解释?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介绍方方这本书的。

简而言之,就是老外觉得中国人民没有自由,都是被监禁的,而方方勇敢地站出来发声,所以他们很欣赏方方这样的作家,她是斗士。

而且最不能让人不能忍受的一点就是,方方日记在出版的时候,更名为武汉日记,它的副标题暗示着——来自疫情中心源头的报道。


现在病毒发源地是哪里尚且还没有定论,方方怎么能为了自己书的销量,就在书上作这样的暗示呢?

大家记得方方的日子是写到什么时候吗?

是3月24日,3月24日写完,4月8日就出现在亚马逊上,短短两周的时间,可谓是创下了吉尼斯纪录。

我是出过书的人,在国内出版最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在国外出书的时间更长,需要翻译,需要对接,需要各种手续,大家都知道刘慈欣的《三体》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才在国外出版。

虽然现在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在亚马逊上,都只是预售,预计六月可以出版,但是方方从写完,到翻译,到出版,只用了短短两周的时间,如果说背后没有推手的话,很难让人相信。

帮方方出书的这家公司,叫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非常有名,总部在美国纽约,之前诞生过获得诺贝尔奖、普利策奖等奖项的作者。


这本书的暂定售价为21.99美元,按照惯例一般是支付10%左右的比例给作者。

也就是说,每卖出一本书,方方就可以抽取2.2美元的版税(约15.4元人民币)。

而且在之前,对方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相关报道就很多,方方这是名利双收。

今天,我们不说她的大别墅事件,不说她曾经找关系把侄女送去新加坡,也不说她退休一直享受厅级干部的待遇,仅仅说她把日记放在美国去出版赚钱,到底合不合适?

现在正是全球疫情是最敏感的时候,每个国家都在承受极大的损伤,人家正恨抓不到中国的小辫子。 美国律所向中国索赔10亿美金,还说要拿我们的国债抵消。


澳大利亚议员叫嚣着说,要让中国割地作为赔偿,如果不行,他提议政府收回达尔文港和中国公司租用的农地。


印度某组织向中国索赔20万亿,英国一机构呼吁向中国索赔3510亿英镑 ...... 是不是有了100多年前庚子割地赔款的内味了?

可以说,现在正是各国防疫不力,急着让人背责任、甩锅的时候。

而选择在这个时候,拼命加速的出版,方方日记,里面大量描写中国如何隐瞒,如何防疫不力,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方方日记出版之前,就已经登上了洛杉矶报纸的头版头条,上面霍然写着武汉的真实声音,成为他们抹黑中国的“证据”。


以上这是其一。

其二,我想问的是,这本书到底是一本小说,还是一个纪实日记?不得不说里面写的东西,有够严谨吗?

有人做过统计,在方方的日记中,“医生朋友”出现了116次,“医生朋友说”出现了28次,“医生朋友告诉”出现了8次,“记者说”出现3次,“听说”出现45次……


也就是说,方方写这些日记的时候,几乎都是听一个朋友说,道听途说,自己没有去考证,也没有引用权威部分的报道,以纪实日记,武汉真实声音的方式出版,可信度有多高?

举例一下,比如方方在日记里面写到,听医生朋友说,护士粱小霞去世了。


但这个护士根本没有去世,方方这种不负责的写法,遭到协和医生的痛批。


方方日记里面很多的新闻,都是在隔离的她,听说的。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是十分清楚所谓“听说的”真实性,这也就是纪实新闻和小说的区别!

可设想一下,如果方方从一开始就讲明立场:我的日记是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是一本源于生活,虚构的小说,不是纪实文学,我想知道,有多少人会看,有多少人会流泪,有多少人会追随?

坐在家里写文的方方,有没有想过那些医生护士的感受?有没有想过那些苦苦煎熬的武汉人民的感受?有没有想过那些在疫情中牺牲人家属们的感受?有没有想过那些被努力救治成功者的感受?

这样仓促就把日记出版的行为,说得轻一点就是吃人血馒头,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极其不负责任!

其三,方方的声音,只是一部分的中国声音。

我们在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确实是犯了很多错误,然而我们再去看别的国家,他们也在病毒爆发的时候,犯了很多错误,说明这个病毒,确实是很难对付,非常棘手。

方方主要写中国做得不好的地方,用自己的视角去关注疫情的艰难和痛苦,我们觉得这样的声音应该有,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声音就是否代表了全部的中国呢?

中国用一个省包一个市驰援湖北,中国对新冠病毒检测和治疗全部免费,中国的民族企业日夜加班改做口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盖起一座座雷神山、火神山.......

这样的声音,也是中国最真实的声音。 这样世界应该有不一样的声音,但不代表只能存在方方的声音。

李劼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允许方方们写医院没有空床位,病人只能躺在走廊的地上,就不能允许别人写火神山、雷神山,应测尽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吗?

允许方方们写“物质匮乏,生活无着”,就不允许别人写小区业主搭建团购群,绞尽脑汁谋物流、保供应吗?

允许方方们写“无助的人在阳台敲锣”,就不允许别人写社区自查自纠,专门针对其他病患开始服务吗?

总之一句话,你不能只允许方方写悲惨,却不允许别人写悲壮。

所以,方方这样的声音,就能够在西方世界那里全部代表中国最真实的声音吗?

我们国家有做的好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方方光写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这样是不是有失偏颇?

一个作者,如果别有用心只写不好的地方,不写好的地方,那么我认为这样的人要么就是居心不良,要么就是愚蠢至极。

其四,方方日记不仅仅是武汉日记,也是全世界的日记。

大家先感受一段文字:

“今天纽约下起了小雨,天气阴沉的厉害,我去家附近的伍尔沃斯大楼某药店,他们恰好有N95,但是一只要35美元。

我说你们在这种时候怎么可以这样黑心?他们回答说,供应商提价,我们也只好提价。

纽约现在是在灾难之中,停尸房爆满,一家人在几天或者半个月之内全部死光,殡仪馆满地的手机没人收拾。

一位医生从纽约医院里传出来视频,满地的裹尸袋......”

以上文字,都是方方日记里节选的文字,我只是把武汉换成了美国纽约,把人民币换成了美元,违和么?完全不啊,而这,也可以是美国最真实的日记。

看到没有?方方日记描述的那些事情,在全世界都会发生,甚至都正在发生!面对疫情爆发,每个国家几乎都会发生口罩涨价、医疗资源紧缺、无辜生命逝去的事情。

所以,方方日记,不应该叫武汉独有的日记或者武汉最真实的日记,它也可以叫纽约日记,更可以叫全世界的日记。

所以,我劝方方就把这个日记就叫方方日记就行了,为什么要改成武汉日记呢?你代表不了武汉封城的那900万人呢,没有必要渲染这么多。

如果方方硬是要蹭武汉的热点,硬是觉得她日记里面的现象是中国独有的,那么我有理由怀疑她的用心。

综上几点,我重新声明一下:

1、我不觉得方方写日记有错,写日记是个人行文,但是事实未经考证,就急着以纪实日记方式出版,有没有过考量?

2、我不觉得方方不应该出版日记,但是在这档口和时间,先一步拿到美国和德国去出版,是不是太心切?

3、我也不觉得方方不应该发声,但是为什么出版前把这个日记改叫《武汉日记》,号称代表武汉最真实的声音,这样是不是不够全面?


关于方方,网上有一个高赞留言是这样说的:

疫情刚爆发,国家处理不到位的时候,她写点什么挺好的,能够让大家认清病毒的破坏力,给予重视。

但后来国家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也做的很好,她还给那描写惨兮兮的,我就开始讨厌她,国家都做成这样了,你看不见还是别有所图?

我们之前喜欢方方,是因为啄木鸟啄一棵树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但是啄木鸟光围着一个洞啄,企图把这颗树啄倒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讨厌她。

方方获得荣耀的代价,是把子弹打在国家的身上。

她说,我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书的出版就坍塌掉。

我也不觉得,一个强大的国家,会为了这一本书就被打倒,那未免高看了这个本书,但这并不是可以随便开枪的理由!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而方方的一滴墨水,撒在国家的头上就是一片大海,不说会压死或淹死,但会增添许多麻烦。

现在我们正是内外交困的时候,对内经济复苏和各项事情有很大的压力,对外局势变幻莫测,全球陷入很大的危机,现在我们可以说是走在钢丝上,要面临惊涛骇浪的考验。

不管是作家是新闻工作者,还是一个普通人,我们都应该有更大的格局和视野,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还应该有整个国家的局面,国家面对的将会是什么。

以此文提醒方方和我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