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6-22 08:39:4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完了,照例要集中写一点什么。
关于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辜鸿铭先生多次提到:基督教人做好人,孔子教人做好公民。那么好人和好公民有什么不同呢?辜鸿铭先生看来,仅仅作为基督教人去做的那种好人,他在行为规范上不负有忠于自己的国家的责任或者说义务,而好公民,则有义务忠于自己的国家。我想,这点大概跟基督传教的时候他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国家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对于中国人来说,为什么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呢?这还要从国家的功能说起。
现在大家应该都是能够理解的,国家为它的国民提供政治和军事保护,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发展,抵御自然灾害等等。这些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国家的责任。从盘古开天地、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的时代起,中国人就认为政治领袖应该照顾全体国民的福祉。后来家天下之后,至少在应然层面上,天子的家庭要为全体国民提供一个行为表率:每一个男人要像皇帝一样,在自己家里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每一个女人要像皇后一样,在自己家里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要求全体国民像中国的贵族那样生活:遵循规则,知道廉耻,适当地约束自己,对他人负有责任……每一个由这样的好丈夫、好父亲、好妻子、好母亲组成的家庭,互相之间再结合起来,自然形成的就是一个每一个公民遵照国家法律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滥用自己的权利的文明的国家。
中国人的这种家国情结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西方人是没有这样的情结的。究其原因,我在今年5月4日的文章里说过: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其历史文化背景是军事精英组成的世俗政权从教皇手中夺取意识形态制高点的斗争,期间夹杂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世俗政权保护自己利益的诉求。而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前,西方的政治生活的水平在本质上是处于野蛮部落状态的:查理曼大帝已经将大部分可以称之为文明地区的欧洲土地至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可是大帝的三个孙子,一纸《凡尔登条约》再加上后来的《墨尔森条约》,直接把爷爷的江山扯得四分五裂。
可见,依靠入侵、掠夺崛起并依靠暴力维持自身地位的部落军事精英,他们对于土地是没有归属感的,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法兰西人、意大利人或者德意志人,这些民族的概念是启蒙运动开始近现代民族国家崛起教皇彻底退出欧洲世俗政治生活后才真正确立起来的。而在这之前,法兰西、意大利、英吉利、德意志……这些对于欧洲的政治贵族(也就是军事精英)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他们首先在乎的是自己的头衔和政治身份,而非这些地理概念所对应的土地和世世代代生活在上面的普通民众,这些对于他们而言则是可以随时可以用来换取自己(家族)利益的筹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的历史,那么很多对于中国人无比费解的历史政治现象,就似乎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比如:诺曼底公爵是法国国王的封臣却同时担任英国国王,即便放弃对诺曼底的领土要求之后,作为封臣却与他法律上的主人打了一场百年战争;哈布斯堡家曾经统治除法国以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却始终没有把西班牙、奥地利、大半个意大利以及七七八八的众多领地捏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耶路撒冷被攻克,耶路撒冷王国丧失全部领土但耶路撒冷国王这个头衔一直存在到今天,等等等等——头衔是一回事,世俗利益是另一回事,丢了土地不要紧,只要家族血脉延续,就可以躲回其他的还实际控制着的领地等待下一次机会——对于西方的精英们来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换言之,西方的精英们对自己的国家(土地和人民)都不是忠诚的,既然如此,又如何指望这样的国家会将忠诚作为最重要的做人的道理教给他的人民呢?不客气地说,西方的精英们至少在精神上还处于没有祖国的状态,他们并不比入侵罗马帝国的部落首领们在政治上要有多少进步和责任感。掠夺然后分家单过是他们熟悉的政治生活常态。所以我们后来看到,为了自己的世俗利益,处于英王保护下的北美殖民地的英国国民为了自己在北美当地的经济利益毫不犹豫地分裂了自己的国家。当然,这个国家也仅仅是把他们当做榨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双方在道德和责任感上,可谓半斤对八两。
我说这些并不是黑谁,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路径,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传统,其间并无严格意义上的高尚和低贱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自己国家的国情而已。而国情,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还包括这个国家当时当事所处的国际环境。还是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开国者们可以分裂自己的国家(大英帝国)并获得成功,一来是周边没有直接威胁他安全的地区性强权,二来是他们的对手英王当时(18世纪中晚期)主要的战略目标是与法国在欧洲争霸,并且之后拿破仑法国(19世纪早期)、德意志第一帝国(19世纪中期)在欧洲大陆相继崛起,大英帝国始终没有时间和精力腾出手来组织诸如反法同盟和协约国这样的国际统一战线来全力绞杀美国,等到打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早期),英国已经失去了世界第一产能的地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则不得不依靠美国的产能来保持自己的军力(20世纪中期),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美国才真正走出了被英国清算独立战争的危险。
中国则不同,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波一波的游牧民族前赴后继地冲击着中原的膏腴之地,中国没有机会搞孤立主义,面对冲击,只有团结国家的力量才能保障国家安全,所以对国家的忠诚超越了血统,成为凝聚国力的意识形态要素(在当时,这叫华夷之辨)。没有对国家的忠诚和信仰,中国早已亡国灭种。既然忠于国家为中国人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存在的数千年,那么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让它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消失呢?让它保留在中国人的文化当中有什么不对的吗?
有人说忠于国家是洗脑,是专制,多元化才是文明的出路,这是忘了祖宗不学无术的不孝子孙才说的混账话。出卖国家利益,石敬瑭就算贵为皇帝都永远翻不了案。多元化不代表否定一切,任何人都用不着也不可能通过否定一切这种低级简单的思维活动来证明自己在智商上高人一筹。喊着多元化否定任何看不顺眼的东西,那么多元化就成了中世纪的“上帝的旨意”一样的东西,成了一种垄断知识窒息思想、欺骗恐吓他人的洗脑话术。
举个例子:人权高于主权听起来那么悦耳,但稍微懂一些历史就知道,这不过是从僵尸身上扯下的裹尸布,这个僵尸不是别人,正是1991年作为民主的旗帜被自由世界忽悠到亡国的前苏联——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就提出过“有限主权论”。要不说毛熊是个憨憨呢,这大国沙文主义得太明显了。既然不好听,那就玩玩文字游戏,换个说法:人权高于主权。反正只要我掌握了人权的解释权,那么自然也就永远能压你主权一头。这才有了当年因为一管洗衣粉而爆发的战争。
只要国家之间的竞争还存在,那么就必然存在国家利益这个东西,作为国民,即使是国王,也要对国家负责(忠诚),否则以“叛国罪”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就是个笑话。斩首国王之后,英国才真正完成了彻底的世俗化和近代化,当然熟知这段历史的人也知道,英国的这种世俗化和近代化是妥协的产物。所以英国的贵族和他们教养下的国民,多少还是保有了他们的祖先在蛮族时期就具有的某些特征,这在后来迁往北美的他们的国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再看看中国这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响起的时候,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必须打到底的,比如武汉的汪主席。不过,大多数中国人还是知道的,尽管枪不如人炮不如人,但工业发达、科技领先、国民素质高的日本绝对不可能是照亮中国未来的灯塔。大东亚共荣绝不可能在中国变成美丽的风景线。所以大多数正常的中国人选择抵抗,尽管实力悬殊,尽管危险艰苦,但正是凭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枪不如人炮不如人的中国人坚持到了胜利的那一天。
爱这个国家,就为它去努力,比如像李大钊、瞿秋白、闻一多、李公朴……还有千千万万志士和先烈,去脚踏实地地做一些真正利国利民的事情。某些人可以“不在乎大国的崛起”,因为她自己的那个“国”既不大更不可能崛起。但身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怎能不追求自己的国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强大的国家?十四亿活生生的人,谁准备好了为他们提供粮食?谁准备好了保护他们的安全?“听说”来的“民主”“自由”不能当饭吃,更不可能带来中国的崛起,否则岂不是违背了“美国优先”的初心?
别人口中的“民主”和“自由”,掩盖的国家竞争的事实,避免的是看清国家竞争之后引发的举国一致。说到底,说给别人听的“民主”和“自由”,不过是忽悠的话术而已。现在,这个话术开始反噬了。不过,我们没有时间幸灾乐祸,因为毕竟“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作为价值观,还有指导着我们的实践,美好的未来,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创造出来,这个过程是长期的,甚至是艰苦和曲折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踏踏实实地工作,提高生活水平、普及大众教育,这需要全体国民的参与,尤其是广大劳动者的参与,光靠坐在家里创作出来的小说、戏剧和纪录片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