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水浒传》,血脉偾张。最近又抽空闲忙地看了一遍,这回神经搭错,竟然再也找不到感觉。孙二娘为了糊口,开饭店,杀人如麻,枉死者无数。梁山多位好汉,将杀人吃人的精神进行到底。乱世出奇闻,天道不存,以后对那些英雄再不要盲目崇拜。就因为他们放浪形骸,杀人不偿命,吃人心不慌。在烟尘滚滚的尘世,我立足其中苟活到了四十多岁,认为张东升杀人还有《水浒传》众草寇杀人,还有那个杀婆婆的儿媳妇,他们虽然令人指无可指,但我这颗心尚可接受。
我唯一不能接受的是陈应松的小说《母亲》,她殇亡横死,被五个孩子杀害。看这篇小说时,我胆寒心丧,呼吸不畅,细思极恐,毛发皆张。每次读他的小说,我都感觉劈面惊艳。贾平凹说读张爱玲的作品,他有一种劈面惊艳的感觉。我这回也是感同身受,内心被深深震撼。好久没有读到这么有品位,这么能令人振聋发聩之作了。这回陈应松依然把着眼点放在他耳熟能详的贫困山区,让你读着读着欲罢不能。他的小说能让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扎进群山怀抱的野孩子
笔下多半是野路子
往荒无人烟的地方去走、去写
感悟山长水阔的远方的气象
穿行在神农架梦境与现实的青松
因为热爱更多的词语,所以斑斓
以上是陈应松自己的写作感悟,他从神农架找到了灵感,所以他的文章才会如此五彩斑斓。
小说中的一家人生活在贫困的山区,天天面对的是抓泥捧土的命运。虽然他们老实巴交人畜无害,但命运之神却不会把他们轻轻放过。年纪轻轻的丈夫是这个家里的男主人,他进山劳作,却不料自己生生被大黑熊咬死,徒噜奈何!他自己没有得到善终,他留下的那一家人也是没有得到善报。他们被生活碾压成尘,卑微如蝼蚁。
丈夫去后,母亲一个人把五个子女养大成人。那时的母亲艳丽如花,聪明能干,深深打动了一个男人的心。那个男人可以给她幸福生活,给她不一样的命运,因为那个男人不是农民。母亲太累了,想借着男人的臂膀歇一歇。然而,孩子们誓死不从。母亲从那场梦里醒来,悚然而惊,不再乱作他想。她明白,依靠自己才是王道。伟大的母亲帮着五个儿女成家立业,她还历尽千辛万苦,把小女儿培养成了人民教师,国之栋梁。
“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儿女眼里一根刺”。母亲身体一直健壮如牛,一直到七十多岁,她还种地、养猪,自给自足,不给儿女添任何负担,成不了什么刺。母亲的噩梦缘于七十六岁,那一年,她脑溢血,中风偏瘫在床,和植物人不相上下。风烛残年的母亲此一病把整个家庭拖入了地狱深渊。“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母亲是农民,身无分文,这把米她真的拿不出。看来昂贵的医药费只有她的几个孩子们分担了。然而,她的孩子们却个个穷困潦倒,无力应付。
贫穷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状况,更可怕的是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对世事的看法,对传统人伦与价值观的观念。最后,他们惊人妥协,把母亲“搞死算了”。理由很简单,无力医治的母亲不但活着一天痛苦一天,更会将他们拖得“家破人亡”。“不为贫困宁由此”?连杜甫都为贫困发声。我一开始还觉得他们可怜,现在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普天之下,贫困的人多了去了,也没必要为了一时之困,举起屠刀杀亲人解决问题。
五个儿女只照顾了母亲两三年,便磨刀霍霍,大起杀心。就这样,生命最后一刻,母亲拼尽全力抢过药碗自己喝下了毒药,猝然而逝,触目惊心。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天下着雨。雨声从四窗来叩,愁绪如云,如泣如诉,兼天而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整夜想起李清照的词,了无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