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初初面对汉字时,一定都曾有过无穷的惊喜和好奇,只是学得越多,这种喜悦与好奇的感受就越被消磨殆尽,没有兴趣作为动力,更深入的探索也就对大多数人关上了大门。瑞典的汉学家林西莉却是顺利打开这扇大门,再呼唤我们与她同行的人。
她在年轻时代学习汉字,就惊讶于“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画代表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是什么样子?”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三、五、七这样的汉字,在她眼中也充满了神奇。
这种惊讶感激起的强烈兴趣,使她更深入地学习中文,后来在回到瑞典的汉字教学工作中,她逐渐找出一种图文结合加以实物例证的教授方式,学生们都开始喜欢上她讲的汉字。再后来她用十五年的时间,收集各种资料,尤其是考古实物的佐证,写成了《汉字王国》这本书。
在书里,她选择与中国社会文化、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逐个解说它的演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努力还原中国古人造字的过程。每一个汉字后面都附有或长或短的小故事,涉及中国文化、风俗、历史、物质生产等方面,但又与字本身密切联系。没有故作高深的考据,是以活泼、饱满、有趣的方式讲述出来的见解,同时又注意资料的丰富、可考与严谨。
对于现阶段我们班的学生而言,形近字的辨析一直是部分学生老大难的问题。而通过让学生了解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字理知识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之前的学习中,有个别学生总是不能区分好“王”和“工”这两个字。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借用书中的字理知识来向学生传授——“王”字来自一件工具,可把人砍死的斧子,而“工”字亦是来自造房子的石头工具(一块约一尺长石头插上一条木棍,工人拿来作平土用) 。并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教学“采”字时, 我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书中甲骨文和金文的“采”字,进而形象的了解“采”这个动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想如果小朋友在小学阶段,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以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去分析字的结构,去了解字的来源,小朋友们一定会爱上我们的汉字的,而且这种意思,一旦了解就再也难忘,用它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劳作状态或娱乐状态,也一定会更准确吧。比如采摘,采菊东篱下,采薇等等。多么形象的动作啊。
读完了这本书我忍不住再次为我们的汉字而感叹,它是这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没有之一,它是独一无二的。
徐州市风化街中心小学:艾欣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