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陈叶翠早就认识,但因为工作中没有多少直接联系,所以不是很熟悉。读了吴文峰的报告文学《小巷总理陈叶翠》,我对她“熟悉”了,而且她那鲜活、生动的形象也由之存在了我的脑海里。
平凡而伟大是人们对“先模”的赞语,陈叶翠也无愧于这个赞语。平凡的人生之路,平凡的工作岗位,平凡的“家长里短”,让她“演绎”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品格、伟大的形象,说来让我等敬佩十分。《小巷总理陈叶翠》的初稿有40万字之多,作者之所以能洋洋洒洒地如此这般,皆是因为陈叶翠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通常,在报告文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大都会自觉不自觉间有感而发些赞语,可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多少这样的情况。原因何在?我想,这绝不会是作者无话可说,而是他觉得无需赘言,因为那赞誉之词在人物事迹的叙述中,已经体现在了字里行间,这当是这本报告文学最大的特色,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特色。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任何虚构或“想当然”都会造成“硬伤”,以致让读者难以置信。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卢新华曾说:当年当兵以后,他方知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多有“拔高”之处,且违背生活常识,游离部队生活。“拔高”乃就不实,不实就“立”不住,雷锋之所以能“立”在我们心中,乃是因为他的事迹真实可信。以往我们有些为“先模”树碑立传的作品,多有“拔高”的通病,把人写成了神,而被神化了的人物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使得宣传效果适得其反。《小巷总理陈叶翠》这本书,是作者在大量采访后的文字“堆砌”,没有人为的拔高,没有虚言的夸张,因而让人读来感到真实可信。也正因为真实可信,才让陈叶翠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
我与陈叶翠算是同龄人。我们这代人年少时是沐浴着雷锋精神长大的。陈叶翠出生在章丘埠村,5岁那年却去了辽宁本溪,19岁那年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来到山东莱芜。乡音无改鬓毛衰,她那满嘴的东北腔当是岁月的见证。雷锋是湖南人,他牺牲在辽宁抚顺。本溪距离抚顺很近,“身边”出了雷锋,身边人自会倍感自豪,这当是陈叶翠爱讲雷锋的故事之缘故。她扎根社区29年,凡事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为民解忧,其奉献、忠诚、无私、大爱,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雷锋形象时常与陈叶翠的身影叠加在一起,出现在我的面前。当然,对陈叶翠而言,雷锋精神之潜移默化不是朝夕之能事,这从陈叶翠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见证。她刚到居委会帮助工作的时候,由于不理解所以不积极,这不足为怪,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即便是她不积极所为的诸多小事,也让居民感念不忘,于是,这种感念不忘便彻底激活了潜藏在她内心深处的雷锋精神之基因。作者把这些细节如实记录在案,不仅无损于陈叶翠的光辉形象,反倒让这个光辉形象更加鲜活,愈加生动。
与时俱进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陈叶翠虽然是个“老太太”,但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是个颇具现代化的“老太太“,现实情况也的确是如此,因为她是个与时俱进的人。《小巷总理陈叶翠》把她的与时俱进精彩纷呈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了搞活社区服务,她率先引入社工项目;为了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看病难,她创办了长者食堂、社区医院;为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她创办了星光艺术团;为了用文化滋养人,她创办了国学讲堂;为了德化育人,她创办了道德银行;为了让老年人自立自强,她还创办了老顽童电脑学习班……她的这些与时俱进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践行不忘初心的宗旨,是为了把“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居民解愁”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开放式社区,能做到如此这般,的确让人由衷地敬佩。可以这样说,凡是能为居民带来好处的事,她皆都与时俱进,努力为之,要不然她也不会成为大学生们的“老师”,更不会成为社区居民的娘家人,这也正是她领导的甸柳一居能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仁和社区之根本原因。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毛泽东当年那段语录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陈叶翠结有很多“干亲”,她是老年人的妹子,是青年人的陈姨,是中年人的大姐,是少年儿童的奶奶。此外,她还有几个干闺女、干儿子。这些称呼,都是居民发自肺腑的感念称谓,无不透着亲昵,无不透着依恋,无不透着关爱。
在我们眼里,陈叶翠无疑属于名人。大凡名人都有些名言。这些名言或是对奉献发出的感悟,或是对人生抒发的感言,雷锋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就是这样的名人名言。在《小巷总理陈叶翠》书中,作者也“辑录”了陈叶翠一些名言:
——“对待工作,宁可让领导和居民说我没能力,也不能让领导和居民说我没尽力。”
——“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学身边的人。”
——“没有什么比爱更深,没有什么比情更浓,没有什么比心与心的交流更珍贵。”
——“说一千道一万,不给老百姓办事你就完蛋。”
——“没有什么比理解更伟大,没有什么比诚心更重要。”
——“大道理谁都会讲,可真正让老百姓理解你、支持你,还得拿实事说话,还得实干。”
——“我把心掏给老百姓,老百姓就会把心掏给我。”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情的地方。”
陈叶翠这些原汁原味的名言,读起来虽然不够精炼,但却透着朴实,透着真情,透着她人生的无悔选择。
报告文学是录像现实生活,可以精炼,不可以以偏概全。《小巷总理陈叶翠》“录像”得很精彩,“剪辑”得也很精炼,给我们呈现出真实、可信、可敬的陈叶翠。为此,我为作者吴文峰点赞,为这本报告文学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