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最近重读到《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就从一点来说,从他看待他姐夫王满银来看,王满银因为私自倒卖了几包老鼠药,就被村里的积极分子拉去批判劳改,给一家人带来了莫大的耻辱,这时,孙少平只看到了满银带给妻儿的荒唐,却没有看到字里行间体现的满银对妻儿的关怀,而这种荒唐又何尝不是时代所造就的个人悲剧呢?所以,受到情感、教育、家庭等等多方面的影响,我们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永远是狭隘的、受限的。庄子都说:“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也”,连大鹏鸟的生存都受到限制,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呢?
可从反面想,这恰恰是我们“感性”的体现,看同一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被喝掉的那一半,乐观的人看到剩下的那一半,但并不是说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好,毕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提前看到水的消逝可以让人更早的节约用水,只是每种看法都是我们内在心理世界的外在投现,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 物皆着我之色彩”,不同的心理带给我们不同的世界,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世界;如果每个人看待问题都客观公正、绝对理性,都一样地只尊崇于事物本身的模样,都只看到那半瓶水,我们不就都千篇一律,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感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恰恰是多样的情感、多样的偏见,造就了我们活生生的人。
可是,偏见也不一定是好的,人类这一种族从最初诞生时的“崇尚力量”到奴隶制、君主专制甚至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以至于近代的民族歧视、种族歧视,偏见是无处不在的,纵观这些,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是基于人本身的偏见,歧视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更有甚者,歧视那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这种偏见并不会使世界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存在偏见,但这种偏见只能寄存在那些本身就无情感的物,而不是强加于活生生的人、动物身上。总之,无论人与人、国与国,只有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并接纳多样性,才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加成熟和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