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陶渊明的步伐走进桃花源,“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多么付有烟火气息,这样的景色是何其安宁美好。在土地肥沃、池塘美丽、景色宜人的桃花源中,男人女人努力耕作,老人小孩儿都快快乐乐,悠闲自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非常和谐。
我最喜欢这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乃点题之笔,“桃花源”即由此而来。
可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只是陶渊明假想出的理想国,在陶渊明写这篇文章时,政治混乱,战争不断,百姓时常流离失所。在他经历了多次仕途上的起起伏伏后,最终无奈退隐,只想生活在一个如桃源桃花源的地方。文章最后的两段也最终打破幻想,回到现实。
通过描绘这样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辛勤劳作,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百姓们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批判。但作者肯定不会知道,他给后人留下了流传千年的精神寄托。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回答问题: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作者是怎么说的?
答:今日前来是有一件惊人之事要说,无意间,我走着便遇到了一片桃花源,因桃花林美不胜收,我继续往前走,突然间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小洞口我走进去,然后惊呆了,那里面有平坦的土地,整齐的屋舍良田,美丽的池塘,天空更明亮更广阔。那里的人们没有忧虑,没有一个人愁眉苦脸,老人小孩儿都无忧无虑。我想这是不是一个世外桃源或是什么人群,我们应该去一看究竟。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猜想刘子骥听到了什么?
他走到一个茶楼里,无意间听到一个说书的在讲故事,他讲的激情澎湃,细节到位,台下的听众听得满脸冒着红光。原来说书人讲的是一个世外桃源,于是刘子骥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