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行为在他眼里是生存之核心,写作使他内心平静,情绪稳定。写得成功令他感到快乐和自信。但即便在这方面,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从外在结果来看也失衡得有点离谱。倘若有一页手稿觉得值得保留下来,那么可能就有十页或者二十页的手稿是她想销毁的。所有超出中篇小说篇幅的文学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他留给我们的是一条难以通行的狭窄山脊。一边,是他微薄的生命遗产,巨大的缺失;而我们越是将卡夫卡的生存剥剔到实在、可见的“骨骼”部分,就越为其中的缺失感到沮丧。另一边,是人们对他文学光芒的盲目崇拜,却忽略了在如此独特的文学作品背后,他牺牲了多少幸福和自由,经受了怎样的精神苦痛,甚至不幸。以上两面都不能真正反映卡夫卡的生活,两种态度里都隐约闪现着粗暴的一面。
这本书里面有太多我需要记录的点,我开始非常难过。因为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那个克制的、节制的、内敛的自己。或许这就是这本传记的意义吧。我尽可能地、尽可能地多记录一点吧。
对于情感丰盈如我这样的人,看卡夫卡太难了。当我读到那些细节的时候,由于我的过分共情,我内心会非常难过。看到布拉格的人桥难过,看到他的手稿也难过,这可能是我最近难过的来源吧。你很难想象吧,有人会一边哭一边看,一边写下这些文字。
“意味着自我的覆没。”
“我不会再离开日记本。我必须坚持写下去,只有在日记里,我才能从一而终。”
写日记时,他忘却了周围的世界,眼前看到和嗅到的只有墨迹,耳朵听见的只有沙沙声,这是一个色彩斑斓、流转漂浮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图景是白纸黑字的单调印刷品无法领略的。
这本我还在细细阅读,读的同时,为这二位记录卡夫卡的传记作家感叹,他的文笔早已超越了很多作家,抽丝剥茧、审慎的态度,每一段落都感慨万分,人类的文化如此灿烂,我为读到这本书深深感谢他。
其他我想谈论的是,关于我久久不肯把这篇发出来的原因。我的公众号所有写的读书笔记,都像是《三体》中地球不断往外太空发射的讯号,从来没有回音,直到今天我发现有人读了我的笔记,并且还提出了想法。就好像,一直以来发射的讯息,收到了来自千万光年的微弱的回应。所以我决定还是继续发下去,不管我写的如何蹩脚,算是我与这个宇宙的一点链接,在过去,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