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洞”填满
——读《洞》有感
文|希望(五年级)
洞,可能是深渊,是宝藏。洞是人挖的,它也终将被人填满。最近我看了路易斯·萨奇尔的《洞》。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人即使面对低谷,依然要与命运抗争,而填满命运的“洞”需要的是追寻的勇气。
斯坦利是个胖男孩,他高大却受人欺凌,他向往爱。他因为捡到一双鞋而被视为偷窃,送去了翠湖营。那里的孩子每天都要挖一个洞,训导员说这是为了改善品格......翠湖本是德克萨斯最美的湖,可早已干枯。100多年前,翠湖镇的一位白人教师爱上一个黑人,这是当时的白人世界所不允许的。教师因为爱情发了疯,她洗劫了整个州几乎所有的银行,人们猜测她也许留下了一笔宝藏。斯坦利根据线索,决定挖最后一个洞,寻找那些或有或无的宝藏。
说真的,初遇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获得了不少大奖,本想置之一旁,当故事翻翻。然而我意外发现一行目录:“把洞填满”“我重拾了洞”。刚开始孩子们的确在挖洞,但故事越往后翻,“洞”的概念模糊了,它已然不是一个具象的“洞”了,它代表了深渊,代表了宝藏,它的意义变得深远了……
这本书还有个特殊的角色——零蛋,他本名叫赫克托,他从不对人吐名报姓,似乎本就洞穿一切,却又略显天真,他还有着超凡的天赋。他对自然而言仅仅是以卵击石,但他拥有着改变生活的勇气。在书里,他是一个索引,一个“洞”的出口。
斯坦利跟随零蛋横越沙漠,他们学习接纳自己,希望人生重启。翠湖营的孩子虽是茫然的,却也习得了生存之法,他们本来为自己设下了一个个“洞”,如今又开始寻找真理,走出人生的“洞”。
斯坦利大难不死,寻得了宝藏。《洞》是一个奇妙的冒险故事,可我却对它微妙的哲理感悟良多。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只有身处绝境,才会爆发出生命的韧劲。生活总不会一坏到底,自己的洞要靠自己填满。无论陷入怎样的洞中,积极寻找,总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