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把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看完了。
这本书是余秋雨老师写的记忆文学。
他在浙江的乡下长大,7岁时跟妈妈一起帮助村民写信📝、记工分。昏黄的灯光下,映照着一个小男孩为村民写信记账的小小身影。
后来,他考上了上海的中学。虽然他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教育,但是他的语文作文比赛获得了第一名,数学竞赛获得第七名。
他说,不应该是第七名,他只是不知道试卷里的“燕尾槽”是什么。
在文革期间,他的父亲被关押,叔叔被迫害自杀。他小小的身板,扛起了整个家庭的生计。他的妈妈,他的祖母,他的弟弟妹妹……
1959年,大饥荒出现。整整三年,很多很多人都处于吃不饱饭的状态,连最典雅的老师也是如此。他每天饿得前胸贴后背。他跟同学们互相按手背,看对方手肿不肿。因为长期饥饿会导致身体发生水肿。
他曾一个人在奉化山间老屋里度过了一场政治运动的最后的岁月,并在那里编写了戏剧学的理论著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因三度全院民意测验皆位列第一,担任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六年后,他连续二十三次辞职,终于成功。直到辞职,他仍然是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余秋雨老师辞职半个月后,他出现在甘肃高原,独自向公元七世纪的阳关走去。
他开始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淹没的重要遗址。
二十世纪末,他贴地穿越几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按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址。
当时他在中东考察时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但是他依然义无反顾。他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个完成此举的人。
他像太阳一样闪耀,因此受到的诽谤和攻击也非常多。他只笑笑说:“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我看余秋雨老师的故事和文字,觉得非常感动。一个人怎么可以厉害到这个程度?我顶礼膜拜。
他写的《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天涯故事》、《宁古塔》、《十万进士》、《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苏东坡突围》、《风雨天一阁》、《道士塔》……我都好喜欢。
余秋雨老师说:“处处是借,无一不借,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