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天那边观后感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7-15 17:04:35归属于读后感8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第1篇】

  周六的时候看了一部电一影《天那边》,不知道是触景生情,还 是有着相同的处境和感受?说不清楚,看的过程中我的眼睛湿润了好几次。片尾说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

  女主角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和他的大学恋人一起报名,志愿去了山村支教。女主角第一次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但是她真的走了,去了一个她从未去过的地方,去那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到了大山深处的村子。开始了支教的生活。

  在那里她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让人感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一由。的确,这里远离了城市喧闹,远离了尘世的纷乱,有的是湛蓝的天空,有的是泥土的芬芳,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世外桃源。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短暂,只是一瞬间,便从女主角的指尖滑落。她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了许晓萌人生轨迹的人,他就是罗老师。

  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没有好的住宿条件,没有电视,电话没有信号,没有任何娱乐,只有背朝大山,脚底泥土,没有可口的饭菜,吃顿肉都是那么的艰难,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一江一可可为了一爱一情义无反顾的跟着她直奔向大山,可是这样的生活一天能忍,两天能忍,三天能忍,最后可可还 是选择了离开,我没有一点看不惯,没有一点觉得他们的一爱一情经受不住考验的感觉,其实我还 真能体会和理解可可的心情和处境,他选择离开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幸福的权利。他的男朋友走后,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晓萌的人,正是罗老师。也许到了这个时候,许晓萌才真的长大了,她也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可可的离去,让她感到孤独,但是孩子们的存在很快填充了这种孤独。

  许晓萌渐渐开始了新的生活,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活。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融进了大山,融进了大山里孩子们的世界。3个月的支教生活结束了,许晓萌终究不是大山里的人,她还 是要离开。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晓萌,她哭了……

  在天的那边,许晓萌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到城市晓梦继续她的教育工作,可是得知了山村的罗老师为了修建学校上山背黄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难了的消息后,小萌离开城市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选择了支援山区的教育工作……

  其实我还 满感动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的伟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我还 是满佩服的,一个大学生放弃很多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区支教,故事的最后是照了张全家福,一张没有罗老师,只有一把鲜花的合影,看的我黯然泪下…… 虽然和影片相比我的生活相对优越许多,可是…… 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实一习一生活,努力把一切做到最好。

  【第2篇】

  “我们是来这锻炼的,不是来旅游的……”许小萌声嘶力竭的叫喊响彻了偌大的教室。

  这是一个简单朴素甚至老一套的故事:城市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教书,在为期三月的任期结束后回到城市,却因听到乡村唯一老师为建学校意外身亡的消息毅然回乡继续支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贫穷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

  影片充满了喜剧效果:方言味儿浓重的村民,憨态可掬的破罗老师,自毁形象“大愚若智”的村长,还 有那个一唱三叹的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黑咕隆咚的教室不时传来同学们忍俊不禁的笑声,这大概就是我们对这影片的第一印象。

  在我认为,本片让人难忘的主要是三个人:许小萌、罗老师和一江一可可。

  许小萌也许是每个人心目中的模范教师。在影片最后许回到水咕噜小学教书,只身一人。在这里,导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白:父母的拼死阻拦、亲友的扼腕叹息、朋友的赞赏和钦佩、也许还 会有前男友一江一可可的愧疚。什么都没有,就这样回来了。她的事迹传出村外,有记者来采访她,问她留下的原因以及今后的方向,她没有说话。其实又能说什么呢?是标榜自己如何伟大无私,还 是说自己被罗老师的奉献一精一神及孩子们的纯洁天真感动了?不,也许现在,她真正体悟到的是,一个老师,太一陽一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本该如此。

  一江一可可是小萌的前男友(在他决定坐火车回城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一爱一小萌的资格)。从一开始,他就是作为许的反面教材而存在,他懦弱,他吊儿郎当,他没有责任心。但他的身上依然存在一些可一爱一的人一性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以及他开朗的个一性一,像个大孩子一样引人亲近,使课堂气氛活跃,给影片制造了很多笑料,比如他夜偷鸡蛋,为吃肉遭恶狗咬,信号不通爬楼梯摔破脑袋等。

  再说破罗(课后村民包括孩子们都这样称呼他),是一个地道的乡村教师。他用方言教学,用军训的方法给小屁一股们上体育课,他还 有一点差点让我误解的小聪明——竟然还 会暗中收买人心为自己拉票。毋庸置疑,他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的好老师,只不过,他虽有一江一可可的随和却无许小萌的知识涵养,这是他作为一个初中毕业自学高中的乡村老师很难逾越的鸿沟。

  事实上,如果对这影片进行深思,不得不承认,我心里始终怀疑它的真实一性一,总认为有夸张之嫌。我不相信,尤其在那个城乡差距悬殊的时代,一个漂亮的城市女大学生会放弃自己的美好前途,甘愿待在那个长年吃素、住宿条件差、娱乐设施又跟不上的穷山村。相比之下,那个让大家所不齿的毫无毅力的一江一可可反而更真实些,起码更符合大部分人的现实选择(尽管违背了很多人的理想观念)。

  不过,扪心自问,如果我遇上了这种情况,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许老师的那份勇气和坚持。我也曾想过毕业后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历练,但其中不乏好奇和一时兴起,几个月可以,几年也许也行,但若一生,我想我会摇头,在许面前,我是惭愧的。

  一张照片飘过,泛着淡淡的黄,里面坐着许老师和孩子们,还 有,破罗老师——旁边凳子上的长青苗,罗老师从来就没消失过。

  【第3篇】

  今天在宿舍和同学看了一部关于大学生到山区支教的影片——《天那边》,看着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有些搞笑,但是却让人不得不深思。

  这个支教的第一天就是鸡牛猪乱跑的开始,就是一个搞不清关系的开始,又是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的勉强开始,一个什么都不了解的地方,一种杂乱无章的教学方式,那的确是窝窝囊囊万寿无疆,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态度,一开始就暗藏着将来你走了该怎么办的担忧。其中电一影的明线是罗老师不让新老师们上课的纠结,其中又是一爱一的纠结,因为新老师教的太好了,学生太喜欢了,到许晓萌他们走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还 不如不让他们与学生太亲近了。

  影片中最让我映像深刻的是,一江一可可要走的那一幕,不知湿了多少人的眼眶。大雨倾盆的铁轨旁两个支教的老师的思考,许晓萌和一江一可可扭扯在一起,一个要走一个阻拦。就像现代年轻人对支教的两种争斗,留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留下帮助贫困村的孩子,留下发现那些也许只有在电视上我们才能看到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他们渴望得到知识,他们渴望得到一爱一,留下作为一名为农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好老师,留下作为他们的希望和一爱一以最真实的行动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这就是大学生支教活动;不留下教育落后问题非常凸显低素质难以忍受,不留在这贫困到永远吃不到肉的农村,不留在农村这里没有支教教师的补助,或是非常微薄,不留在这种没有娱乐寂寞无聊到发疯的地方,不留在没有肉吃偷鸡却被狗咬,没有肉吃去河边钓虾,没想到是被邻村的傻子骗了,还 被踢到河里乱七八糟的“疯子”遍地的破地。“我们可以用别的方式去实现、考验我们的一爱一情”,“可是我们已经选择了这种方式”,“城里有那么多学校,一样可以实现你的理想”,“那么多天都能坚持下来,为什么不能继续坚持”……

  故事的最后是徐晓萌已经在城里找到一份好的教书工作,可是当她得知了“破罗”为了修建学舍上山背黄土遇到泥石流不幸遇难的消息后,晓萌离开了城市,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援山区的教育工。影片的最后是一张照片——又是一处让孩子和晓萌和观众一起哭泣的地方——晓萌的旁边放着一张椅子,椅子上有几朵花,在所有人的心里永远有一个罗老师的位置。

  人与人的差距在于勇气和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志,整部电一影无不在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希望更多的有志大学生来农村支教。有一位作者写的很好,我不禁想要抄袭一下“支教需要稳定的教师队伍,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只要你能扎根于此,山村的孩子们就总有走出去的一天!”扎根的支教老师,就是该每个人都去敬佩的人。

  无论你是谁,你在哪里,只要你有志向并为之努力,你必能开创一片天空。

  天那边,还 不是一片天,是你的一片天。

  【第4篇】

  影片围绕一个农村支教的话题展开。刚刚大学毕业的许晓萌和男友江可可一起来到湖南边远山区“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做3个月的支教老师,年轻有报复要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促使许晓萌这个在家娇生惯养的独生女,从家里偷偷跑出来毅然报名到山区做一名志愿者;江可可,是个有多年海外生活学习,没有完成大学课程的都市时尚男生,他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见证自己对女友的爱情忠贞不移,不顾哥们儿们的再三盘问和要挟,不顾将要面对的任何艰难险阻。这样,三个月的时间,2个不同目的的都市时尚男女将要变为山村里的2名老师…

  电影中,表演最突出的是一个山村老师“破罗”,他不仅是老师,还 是校长,还 是学校大厨、保姆等等,一个从5、6岁到16、17岁各各年龄段混合的班级里,共有18个学生。他每天要从小学教到高中,从拼音的a,b,c教到英文的a,b,c,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全能老师”全心的爱着这些孩子,不愿意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也为拥有这些孩子们而自豪和骄傲。但是,他毕竟只有山村里的初中水平,没有标准普通话教学没有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

  故事这样展开,让你我领悟到,人与人没有大不同,而是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你我。而单纯的山村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可以奉献自己青春年华有现代热血青年。最后,江可可离开了“水咕噜村”,离开他无法找到自我的地方,离开了没有梦想的地方;破罗老师为了修建破旧的校舍去山上背黄泥而遭遇泥石流,不幸离开了爱他的18个学生;许晓萌,再一次回到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在天那边,用自己的一生去实现人生理想……

  电影前面一部分给人的感觉,是搞笑的,特别是村长带着女主角刚刚进村时候的那一段,面对摄像机的近距离问候特写,一种无厘头的感觉。然而顺着看下来,到电一影后面1/3左右的时候,当女主角了解到这个支教的小学几个比较特别的细节之后,却无法让人笑出来,电影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深沉的悲哀。

  《天那边》这部电一影是以女主角回到山村小学,代替死去的老校长“破罗”继续自己的教师职业为结局,这个结局很凄美,但是就现实来讲,根本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试问,有几个大学生能够安心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这片贫瘠的农村,更别提一辈子时光了。我认为这部电影以此为结局,还 有片中许多情节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对目前支教这种方式的一种期待:大学生来偏远地区支教是好事,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但是时间太短,根本就做不了许多事情!对这些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最优秀最前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他们所渴望的仅仅是“稳定的教师队伍”,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你也可以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只要你能扎根于此,山村的孩子们就总有走出去的一天!同时,国家也应该着实提高偏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了!

  【第5篇】

  一个老师,十八个学生的学校,老师发音不全,学生上课后放牛、割猪草,这就是贫困学校的现实。而有多少个志愿者能像许小萌那样坚持下来,那个在城市里如鱼得水的江可可不也半途而废了嘛。在城市生活中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但到了农村却像许小萌说的一样:像个白痴,什么都做不到。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我和同学的下乡活动,一直为这件事而自豪。而看过这部片子后,我再不会因此而得意。看过许小萌所做的事后,我才明白下乡意味着什么、我们什么都没做,做的什么也不是。

  我们去的地方是贵州铜仁地区的偏远地区,那也是一个老师的学校。学校的老师是一个高职毕业生,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选择了那个山区。那里去了几个志愿者当上了当地的老师,我认识的徐老师他是新疆人,毕业后来到了贵州。在当地工作已经有两年了,几乎没有工资。说实在的我很感动,在那里我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把两年的青春放在了那里,虽然不知道他能呆多久但是他所作的贡献不是一般人会付出的。

  我去那只有一个月而已,一个月我们做了什么呢?上课吗?那算是吗?我在问我自己,不算。学生当时处于放假期间被召回来补课,对于他们上课是宝贵的,他们回来了,很努力的学习,纵使我们的准备不足,能力不够,可是他们还是很认真。一些到镇里去读初中的学生都跑回来听我们的课,只因为我们是大学生。可是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啊,什么也没有教给他们,可是他们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不足而挑剔我们。这就是乡里孩子的淳朴。

  对村里的情况大致了解了一下,因为国家的政策,生态保护村里的很多田和地都被退耕了,所以大多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了许多留守儿童和老人,老人年纪大了,只能由小孩挑起家里的重担。

  家庭困难的也很多,有一个孩子叫冉广远。父亲年老重病,母亲脑子有问题,什么都不懂。家里有两兄弟,而他是老大。我们到他家去家访,看到他家的情况时我们很难过,不管他父亲以前有没有认真赚钱,现在这种情况也是他的老父亲所不愿的啊!他们家是用木枝搭起来的,完全不能过冬,屋里没有床,睡得是木板。他们都是靠帮村民收玉米和国家补贴过日子,孩子的穿的全是别人捐的。孩子们甚至没有一双完好的鞋,孩子很懂事。当我们问他想不想要一双新鞋时,他笑了并说不要。但我们后面还是送给他一双新鞋,拿去一些肉和他当时进初中的学费。而我现在在想我们帮他解决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做,只能用一句话说那就是做作,不管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而今年和那边的老师联系了一下,得到了一个噩耗那就是冉广远的父亲已经去世了。这无疑是对这个家庭的又一次打击,对这个十二岁的男孩的一次伤害。听到这个感叹时,我什么都不能做,而我所认识的徐老师一直都在支助这个家庭,我记得徐老师对我说过要让他多学点知识。是啊,现在能改变他们哥俩的方法则是掌握知识,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