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了有点抑郁的蛤蟆先生,去找心理医生苍鹭做心理咨询,并逐渐好转找回自己的故事。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书很薄,一共才199页,几个小时就能读完,读起来没鸭梨~
我们可以将本书视为一次理解自己内心的契机。开篇蛤蟆先生长时间不开心、觉得生活无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状态我曾经也有过,虽然当时不太懂,但现在想来,可能也稍微有点属于抑郁前兆吧。当然,自从我找到目标后,这些症状都消失了。
假若我当时读到这本书,应该可以更快地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到自己。
接下来通过几个问答,简单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1.蛤蟆先生为啥来做心理咨询?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不知道一辈子都干了些啥?又干成过啥?
真正让我受伤的是身边的朋友对待我的方式,他们指责我打击我羞辱我。
2.人最基本的感情有哪些?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
人的某些基本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基本感情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3.为啥要怄气?
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4.童年里,谁对你影响最大?
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暗指父母)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可能会出现“顺从行为”,“取悦”,“道歉”,“依赖”。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5.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强←—→弱
叛逆 撒泼 怄气 任性 郁闷 拖延 厌烦 退缩
6.自我状态的三种类型有啥区别?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只有处于这个状态,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
7.你是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的?
我们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比如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问题:“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答案有4个: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8.情绪有用吗?
当你有恐惧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
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