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当卡勒德·胡塞尼借波斯诗人伽亚谟的诗句为这部女性史诗命名时,或许早已预见到文字背后将升腾起超越时空的觉醒之光。
作为见证过数代实习护生成长的临床一线资深护士,阅读完这部经典作品,恍若目睹过被战火撕裂的喀布尔街道上,波斯菊在弹片间倔强绽放的生命图景。
在玛丽雅姆与莱拉跨越代际的镜像人生里,"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悲哀"这句话获得了最残酷的具象化呈现。十五岁的玛丽雅姆在母亲自缢的橄榄树下完成成人礼,莱拉则在导弹摧毁家园的瞬间被迫长大。但胡塞尼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苦难展览的层面,那些钉入女性肉体的传统枷锁——从罩袍的经纬线到童婚的契约书——在叙事中逐渐显影为抗争的铠甲。
当玛丽雅姆举起铁锨砸向拉希德的瞬间,不仅是私刑的审判,更是千年父权制度裂缝中透出的第一缕晨曦。
"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这句宿命般的判词,在合上书籍的晨光中,令我陷入沉思。
作为现代社会独立女性,我们是否在无意间也成为了某种传统规训的共谋?当玛丽雅姆的养母娜娜说"像你这样的女孩只需要学会一件事——忍耐"时,这种代际传递的创伤记忆,恰似某些教育体系中隐形的性别预设。但胡塞尼在莱拉身上埋设的伏笔给出了答案:她在战火中偷偷珍藏的课本,最终成为了重建学校的基石,印证了"女人用知识缝制翅膀"的可能性。
小说中最具神性光辉的时刻,是玛丽雅姆走向刑场时的顿悟:"她想到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一个带着耻辱出身的不被祝福的女孩,然而当她离开时,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过爱的女人。"这种完成式的救赎,超越了宗教与律法的救赎,在莱拉重返喀布尔创办学校的行动中获得永生。
正如废墟中重生的女校墙上,用达里语刻着的"每个黎明都来自黑暗的子宫",而实习护生的教育者、启迪者的使命恰在于接生这种黑暗中的光明。
春日的四楼老年病科会议室内,大投屏的PPT课件与激光笔在和煦的阳光中翻飞起舞,恍若玛丽雅姆童年时透过缝隙看见的光尘。希望我在感受和传递女性文学作品思想时,或许更应传递这种破茧重生的力量: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让每个女孩都听见自己骨头里拔节生长的声响。就像喀布尔山谷年复一年盛开的波斯菊,她们的根系深扎在苦难的岩缝里,却永远仰望着太阳的方向。
这,或许就是胡塞尼留给所有女性工作者的启示录——真正的灿烂千阳,会永远绽放在未被驯服的灵魂深处。
即使乌云密布,乌云之上仍是太阳。
一千个太阳, 女性就是阳光闪闪的存在!
心灵寄语: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图片
Without going through wind and rain, how can you see a rainbow?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