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开设阅读课,应明确阅读目标,就阅读本身而言,要鼓励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来看,阅读是写作备考的起点,要让阅读与写作互相“通透”,即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用写作带动并促进阅读。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阅读课,向学生开放阅览室、图书馆,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际上学生们自行选书、自行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得不到切实的阅读指导,阅读课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那么,如何上好阅读课,让阅读促进写作呢?
首先,应做好课前准备。一方面,教师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阅读空间,做好选书指导工作,让学生有阅读自发性。书的内容应具有教育性、开拓性、鉴赏性和趣味性,尽量避免学生做纯消遣性的阅读。经典的名家名作、争鸣之作、精品选编、美文集萃,都可成为学生的首选读物。同时应注意经典和时文的搭配阅读。理科生选读一些文史哲书籍,文科生选读科普读物,以扩大知识面。
但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研读名著,阅读大部头的书。为提高课堂效率,我校专为学生订阅华中师范大学主编的《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后简称《读写天地》)作为阅读课专用杂志,指导学生进行“美文博览”,进入“读者包厢”“材料自选厅”,聆听“语文三家村”的教诲,接受“考场作文指导”……学生受益非浅。
其次,做好课堂目标预设,即“一课两得”——学生每次上阅读课都从两方面去耕耘、收获,一是人生感悟,一是写作借鉴。
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在观照“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存在不足: 理论层面,对二者关系的阐述流于粗疏,阅读与写作基本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读是读,写是写,并未得到有机整合。实践层面,操作性较差,仅停留于泛泛而谈的“多读”“多写”上。“读”要注意哪些方面,如何读;“写”,从哪些地方入手,怎样写会更漂亮——都浮于表面,无具体实施方案。
据此,我们对二者关系作了总体把握,即“阅读与写作的通透”:读是手段,写是目的,读与写是从主关系、学用关系。其中,读是从、是学,写是主、是用。同时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循环互动,彼此推进。
阅读课上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感悟他人的思想,提升自我,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以摘抄、旁批、读书笔记、“圆桌读书会”等形式记录、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李老师主持的《阳光塘》(讲述一个有关猜疑的故事,主人公因为被怀疑而受到无尽的指责,几乎家破人亡。作者:流沙)的“圆桌读书会”(见《读写天地》2005-9 下)上,学生就有很多精彩的发言:
李晨睿:在阳光塘这个地方主人公曾失去了生命中的阳光,可宽广的胸怀让他内心充满了阳光。……这使我又一次感悟“世界上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吴敏:宽容大度是人们提倡的美德。但是,过度宽容与忍让就成了妥协和懦弱。
熊桂琼:只有能够原谅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原谅,也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为和谐美满。
向义河: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缕阳光,但每个人的心又被“猜忌、怀疑”所隔膜。我们为什么不勇敢地迈出一步打开心灵的隔膜,让我们彼此的阳光照亮心扉。
……
类似的小型阅读活动经常在课堂上举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写作这一块的心得主要是靠学生去体会文章的妙处,小到字句标点,大到篇章结构立意构思,并以仿写、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我们为学生建立了“个人阅读小档案”,做好学生个人阅读的管理工作。这一档案用表格记载了学生所阅读文章的篇名、作者、出处,以便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动向,进行个别指导。并且每周用一至两课时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写阅读心得。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体验,将阅读所得形成文字,其中有很多不错的读后感相继发表。我校学生在历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获高奖人数逐年增加。赵莎、汤曾傲、何剑飞分别获得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的一等奖。仅第八届中就有秦珊珊等15人获二等奖,尚志等49人获三等奖。还有不少同学在《读写天地》中发表了优秀习作。
第三,做好阅读过程指导。这是所有阅读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能否落实关系到阅读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阅读效果的优劣。阅读过程指导可分个性化阅读、群体性阅读(综合性阅读)指导两个层次。
1、个性化阅读注重文本解读的过程,即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
(1)一般性阅读要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领会文本在特殊的词、句中包含的基本意思乃至文本的主旨。
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把默读会意与诵读玩味结合起来。因为文学语言不仅通过语义来传达意义,也要通过不同的语音组合来体现文学文本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通过语音来渲染某种氛围,暗示某种情绪和意味。诵读能让我们更直接地体会文本的语音效果。听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朗读接龙是我们精品鉴赏课上常采用的辅助手段。
(2)细读则是一个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来细致体会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
(3)解读即批评性阅读,这是对文本的延伸性阅读,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等做出分析和判断。这种二度创作对学生来说不易做到,我们只做前两步的阅读要求。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做标记和旁批的习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书的内容指导学生做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或应用性阅读。
2、群体性阅读(综合性阅读)得注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开展新书推荐、书评、专题、讨论会、读书笔记交流等活动,这种方式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养成学生互相切磋的习惯。还可激发学生互相暗示、互相激励的心理要求,强化学生阅读的从众倾向。
无论是个性化阅读还是群体性阅读,都要注重阅读质量。阅读是写作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写作水平反映着相应的阅读量和阅读效率。只有上好阅读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技巧,才能达到阅读和写作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