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读书笔记
1.
写文章之前,我上网搜罗了一下,神马知乎、百度经验之类,发现大部分都是扯淡和误导。
误导尤甚的是这种(呵呵,好几百赞呢):
我做笔记是用Kindle+印象笔记,读到哪段好,复制保存,做好书摘,需要时重读。
这样既掌握整本书的主要思想,对一些闪光点也不会有遗漏,笔记如此,夫复何求!
我想问,如果你正和别人讨论一本书(比如boss和女友),恰好谈到这个领域,你难道要说:“等等,我查下笔记!我的笔记掌握了整本书的主要思想,闪光点也没漏……”
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
所以,读书笔记的首要问题是:
做笔记为了什么?读书是为了做笔记?还是做笔记是为了读书?
说到底,我们做笔记,不是为了摘录,不是为了装逼,而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吸收书本的内容。
而且,就算你把所有大师的思想都记录下来了,甚至都背诵下来了,又有什么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你的头脑不过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笔记是工具,把书读好才是目的。
2.
说两个做好笔记的基本原理。
1)同时利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
左半球:词汇、逻辑、数字、顺序、线性感、分析和列表;
右半球:节奏、空间感、完整倾向、想象、白日梦、色彩和维度。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新东方英语单词书。新东方在词条下面,大量地使用了图画和联想,同时利用了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
考过研的同学,应该对“牛吹神(nutrition=营养)”、“俺不能死ambulance 救护车,谐音:俺不能死 )”印象深刻吧?
2)接受和理解信息的四个大脑功能。
接收:任何感觉器官所感受的任何东西;
保持:记忆,记忆能力(存储信息)和回忆能力(调取信息)。
分析:模式辨认和信息处理。
输出:任何形式的联系或者创造性行为,包括思维在内。
功能之间是彼此强化的。如果产生兴趣和激励,接收过程就比较容易;接收效果好,保持和分析效果也好;接收、保持和分析都做得好,输出就会更轻松。
我们高中时代,笔记一般都是上图这个样子的!这是最纯粹的线性笔记。这种笔记,关键词模糊、主题之间关系断裂,不易产生联想,只利用了大脑左半球,靠无数遍的死记硬背拿下知识点。
到了大学,有些机智的同学的笔记变成了上图这个样子。
这个笔记中,使用了色彩、维度、逻辑(箭头)、词汇,部分利用了大脑的左右半球,和纯线性笔记比,是个巨大的进步。
上图是达·芬奇的笔记……只能膜拜了!
所以,最理想的笔记方式,是同时使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并兼具接收、保持、分析、输出四个步骤。
3.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认为作者已经把线性笔记做到了极致。
画底线。重点,或者有力量的句子下面画线。
双重底线。在底线下面再画线,表示极端重要。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慎用,强调书中十个左右最重要段落。
在空白处编号。作者就某个论点发出的一连串论述。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页码。强调作者在其他部分也有这样的观点(相同或者相反),或者用Cf这样的符号,表示比较或者参照。
书后空白页,将作者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作为索引。
书前空白页,记载你的思想。用自己的话将全书大纲整理出来。
分析阅读笔记。对全书内容,如果赞同,用自己话复述作者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如果反对,列举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与作者交锋。
怎么样?这么坚持下去,书上的标记就会变得整洁有序,不用再祸害书了。
以这本书为基础,我同时参考了《思维导图》、《如何高效阅读》、《这样读书就够了》中的方法,总结了四种笔记方法。
A 重读笔记
绝大部分书,我第一遍都是速读的。如果需要的话,会做重读的笔记(下一步可能精读,也可能不会)。
一般是这样婶的:
我在这里用了斜线+关键词的方式,斜线是为了关键词之间的逻辑联系。大家还能注意到,最右侧,我写了“本章全部在此”的字样,就是说,如果以后我真的要重读,就看这个斜线和关键词就ok了,而不必浪费时间,浏览全章。
B 阅读笔记
参照上面《如何阅读一本书》,如果这本书确实值得精读,那么所有步骤全部来一遍。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读太慢了吧?
我只能回答:快慢是相对的,这么读书似乎很慢,但从“把知识纳入体系”这个角度看,这是即高效又快速的方法。
而且,在一个领域这么读几本,你就会越读越快,值得你这么读的书会越来越少。
其实,平时我们读的十本书中,有一本值得这么读就不错了。
C 思维导图笔记
如果一本书需要精读,那么我一定会做一个思维导图笔记——思维导图笔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大家再不了解一下,那真要落后了。
这种笔记有什么好?
说白了,就是通过图案、线条、符号、文字、逻辑、色彩、维度等要素,把吸收、保持、分析、输出的步骤统一起来,把大脑左右半球都利用起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任何一本书,只要你有特定的阅读目标,即使不做精读,仍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比如我读《血型拼图》(康奈利的侦探小说),我的目标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套路和小说逻辑情节,做了一个思维导图后,一目了然。
有同学说,我不会画画,怎么办?
两种办法,一是网上有相关软件,但电脑绘制的理解效果比手绘效果要差一些。
二是鼓起勇气自己动手。
有什么不会的?这东西是给自己看的,又不是给别人看,有用就行呗——如果你是处女座,这句话当我没说。
上面这幅图,是本文的大纲,晚饭后用几分钟划拉的草图,这么LOW我都敢晒出来,你还怕什么?
D 书评和拆书
书评是我经常用的,怎么写?
我的理解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自己喜欢就可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输入“二手时间”提取我的一篇书评。
另外就是拆书,这个方法我非常喜欢,以后会多用。
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出了“拆书”的方法,可以视为“分析阅读”的一种发展。“拆书”更强调对片段知识的掌握,并把书中内容和现实生活/需求结合起来。
大概这么四步:
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的程度。
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让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
写下针对这个知识自己可以如何进行的下一步行动,把知识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让我们变得更好。
E 主题阅读笔记
参照《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一个主题,读相关著作,扬弃多个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主题笔记可以用思维导图——做一个“知识树”思维导图,无限修改的那种(这个推荐在电脑上做,修改起来方便)。
好啦,就这么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