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课标” 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 语文课与其 它课程的最大区别也在于前者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 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感悟文本已经越 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呢?
一、层层朗读,引导感悟。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 读书是感悟文本的基点, 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是语文教师不变的坚持。 读书感悟追求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让学生在 读中悟情,在读中悟境,在读中悟法。因此,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 重读书质量, 以期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是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条重 要途径。
苏教版小语课本中很多都是文质兼美、情意深切的佳作。但学生由于知识、 经验等原因, 不可能一下子就深入地感悟到精彩语句的深刻含义。 这就需要教师 的扶助,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朗读,细细品位,去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深意和深情。 《军神》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 一位老师在教学的一开始 就抓住了文本的“牛鼻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 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但此时学生的朗读只是把语句读通、读顺了。由于缺 少深入的感悟,学生的朗读明显缺少感情。
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练读, 表达感情。 精读课文的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品 读“求治时态度镇定” 、 “手术前坚持不用麻醉药” 、 “手术中一声不吭” 、 “手术后 勉强一笑说清刀数”时,每品读完一个片段,教师均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 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学生在层层品读中不断感 悟到这句话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学生的朗读也随着感悟的深 入不断进步。
在总结课文时, 教师又进一步引导:课文学完了, 我们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油然而生, 刘伯承坚忍不拔的毅力、 钢铁般顽强的意志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次把沃克医生赞美刘伯承的话读一读。这时, 学生水到渠成
地读出了真情实感。
读书是感悟的基础,学生的感悟又能通过朗读来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读书不仅要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 ,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 ,通过解 读“三分文章”去感悟“七分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文学习中层层 朗读关键句,不断强化,就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因此,学生也 自然而然的悟出了真情,读出了实感。
二、注重积累,丰富感悟。
厚积才能薄发。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
首先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 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 在阅读中自读自 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 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 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 ;三靠多用,要 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 变 为“积极语言” ,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 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 ,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 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 “新大纲”强调了语文教学要“联系学 生现实生活” ,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因此,教师要善于把 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丰 富感悟。
《船长》 一课中有一句: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 大声吼道:“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 60人全都救出去! ”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船长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我让 学生联系影片《泰坦尼克号》 、地震等体会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现。学 生的感悟一下子就丰富了。
学生: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当轮船撞到冰山遇险时,人们争抢着逃生, 现场一片混乱,有很多人因为争抢落入冰水中死去。哈尔威船长“大声吼”是为
了让救援工作变得有序。
学生:在地震中,有很多解放军和无名英雄为了救他人而受伤、遇难,哈尔 威船长和他们一样具有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上次有一条小蛇游进了我们的教室, 同学们都害怕得争着涌向教室门 口,结果好多人把门口挤住了。可是哈尔威船长面临死亡,从容镇定,还一心要 把别人救出去
学生:哈尔威船长说“把 60人全都救出去” ,其实一共有 61人,他把自己 忘了。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积累丰富了,感悟 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感悟也会更丰富。
三、多种演练,促进感悟。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 没有灵动的思维, 也就不会有深切的感悟。 在语文教学 中,教师要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演练,让学生的思 维灵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
1、 在表演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 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小学生好 玩爱动, 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 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理解 文字感悟文本。 如一位老师教学 《黄山奇松》 时, 让学生摆 POSE , 表演迎客松。 然后老师问:“ 此时你正站在悬崖上, 夏天电闪雷鸣、 狂风暴雨, 你还站得稳吗?” 学生坚定地回答:“能! ” “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你还站得住吗?” “能! ” “秋天,树叶飘落,寒霜铺地,你还站得稳吗?” “能! ” “你真是一棵名副其实 的迎客松。你经历了无数个春秋,经受了无数的风雪,真是——” “饱经风霜。 ” 这位老师巧妙地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到“饱经风霜”的意思。学生学得愉快,悟 得轻松。
2、在媒体欣赏中感悟。
文字的描述固然美丽,但毕竟是白纸黑字, 没有斑斓的色彩, 也没有变幻的 形态,学生难免会缺少感性认识。适当的运用媒体,便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 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 景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如《莫高窟》一课向我们展现了精妙绝伦的彩 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课堂上, 通过媒体让惟妙惟肖的彩塑、 内容丰富的壁画和姿态不同的飞天配以美妙的古筝 乐曲呈现于学生之前,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心潮澎湃、激情荡漾,心中 充满留恋与赞美,真切的感悟到了彩塑、壁画的是艺术珍品。
3、在简笔画或实验中感悟。
有的课文可以通过简笔画或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语言描述的情节。如教学《詹天佑》一课 一些学生对“人”字形的线路,火车上山的方法,以及到南口后多出一个火车头 变拉为推等问题一时难以理解。 这是就可以采用板演简笔画或做实验的方法, 学 生对文中语句的感悟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4、在练笔中感悟。
《莫高窟》 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是非常有特点的。 学完课文, 我让学生仿 照文章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如:课间十分钟、教室前的小花坛等。学生通过练 笔, 对文章写法的感性认识真正提高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 再如学习了 《诺贝尔》 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更能促进学生对诺贝尔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入感悟。
四、文本对话,提升感悟。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至高追求。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 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 生自己的感悟,是自己真实的体会, 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 教师要鼓励 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
量来加深感悟、提升感悟。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别》一课,当学生学习“李白 依然伫立在长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时, 我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提升学生感悟人物深厚的情感。
师:媒体上出现画面与文字。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欧点点。 “友人的白帆 早已消失,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久久地凝视一江春水, 也许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 ,很快,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
生:也许他在想:孟夫子, 我们的友谊一定会像这长江的波涛一样永世不绝。 所以李白一直凝视着滚滚长江,仿佛还在回味着孟浩然说过的话。
生:也许他在想:就让这一江滔滔的江水捎去我对孟夫子的无限思念吧! 生:也许他在想:我和孟夫子的分别一定时短暂的。明年的烟花三月,我们 一定会在黄鹤楼上把酒言欢,重叙离别之情的。
生:也许他在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不应该为了这短暂的离别而 忧伤难过,我们的友谊是深厚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即使远在天涯,也是近在 咫尺。李白在江边凝视远望, 内心必然思绪万千, 作者以省略号留下了艺术空白, 给学生以广阔的感悟空间。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使其心 灵对话,文本对话,使学生感悟到诗人内心深刻、丰富而细腻情感。学生有了文 本做依据,有了“底气” ,就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对人物情感的感悟也有了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