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语文课外阅读,主要是指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报纸、杂志、书刊及其影视、网络读物,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趣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别的书籍……”那么,怎样解决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对此,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时空。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评价方式也逐步转移到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更加侧重于学生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1.给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学校可以因地制宜,设置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班级图书角,语文教师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外阅读阵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就此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每天中午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学校要开展大课间活动,课表上的时间只能完成教材,唯一的时间就是早读,要在有限的时间做出无限的事情,老师就得无怨无悔地坚持为学生准备阅读材料,以求精益求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老师也要考虑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读有益的课外书,从而,增加学生阅读兴趣,力求吸取阅读的快乐。
2.为学生提供课外的阅读条件。
我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以外,还尽可能地组织学生集体订阅一些报刊杂志,或让学生自带课外书,以求资源共享的快乐,以此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也尽可能地推荐一些可读性较大的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白话》《史记》、《三国志》、《唐宋八大家文集》等。更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扩大思维,扩大学生的阅读途径。
3.努力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现在学生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高,80%的家长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对于一般文字科目的书籍,应该能够顺利阅读,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课外阅读起到带头作用,为此,我为家长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每期给孩子买一至二本课外书,每天陪孩子读半小时的课外书,每周检查一次孩子的课外阅读笔记,每月要求每个孩子汇报一次课外阅读收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当家长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告诉家长,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种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能自觉乐于阅读,这样我们学生的能力在语文素养上一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落实“课外阅读”的重要举措。那么怎样才能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1.明确课外阅读目标。
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目标,就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定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课外阅读书目。比如,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根据阅读写简单的体会,读点“千字文”以上的书刊是没问题的,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同龄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是差不多的,因而,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绝对不要可浅尝辄止,甚至半途而废。比如:我班当前选定是课外阅读科目是《论语》,本人一直坚持落实到读的目的。
2.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这里所说的合理把握阅读时间,就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确定恰当课外读书的时间,不能让学生想读就读。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人毅力的体现。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随心所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我规定每天午饭后必须读20分钟的课外书,下午放学回到家中,必须读40分钟以上的课外书。对于所阅读的书籍内容,即使读不懂也没关系,感觉一下就可以,等自己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曾经所经历过的文路自然能懂。
3.规定课外阅读量。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籍,而且要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坚持按照计划中的阅读数量来阅读。比如:在本人的教学中,一直坚持按自己的计划,给学生规定阅读数量,每天课内完成千字左右的经典,主以《论语》、名言、古诗、成语为阅读材料,而且是在本人的领读或督促下完成,必须达到人人熟读,少数能背诵部分积累。实践证明,学生写作与阅读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大量阅读是理解吸收,而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充分,表达才能丰满。同时,大量的阅读更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等,丰富学生文化内涵,从而达到“读写”相融。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从根本上讲,阅读是学习之根源,阅读是学习之结果,阅读是教育之本,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是语文教育的要求。在我们山区,学生要读上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有一本好书,又不可能达到每个孩子都享有读好书的机会。比如:《论语》,这是一部好书,本人认定是学生可读的好书,于是本人每天早上,下午放学后抽20分钟时间,为学生抄写论语,这样, 不但能达到阅读的目的,还教会了学生学习。学语文,就得有不同形式类别的抄写积累,“眼过千遍,不如手一遍”写,也是一种无声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正如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语文课外阅读主要注重精读、略读、浏览。
1.浏览法
浏览就是广泛阅读,粗略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浏览,能感觉到文意、作者感情便即可。
(1)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是就整个阅读整体来讲。广泛阅读体现出阅读数量和阅读的范围。这就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序言中所说的:“历观文囿,泛览辞林。”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就是“拣在篮子就是菜”,什么都要看看,语文就如人的生命,生活中为了人体的需要,样样有益于人体的营养食品都得吃点,语文也一样,都要知道一点。诸如小说、戏剧、散文、童话、寓言,甚至名言警句等。
(2)粗略文章大意
就一篇作品来说,粗略大意就是对作品能进行粗知大意就行。这如鲁迅所说的:“有些老实人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我也的确看得很多,殊不知就是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没有本本细看。”诸如了解大意,甚至翻翻目录、看看序言,或者相应的说明(简介)文章。
(3)整体感知文意
整体感知就是不必要去一句句、一段段地去阅读,也就是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诸如把握故事情节,或者人物的性格,或者人物的命运,或者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特点等。
2.略读法
略读相对于精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法。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阅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同时指出:“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因为在大量的阅读中,不可能都进行精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这样的略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1)收索信息,为我所用;(2)不求甚解,浅尝辄止;(3)把握要点,扩大知识。
3.精读法
这里说的课外阅读中的精读,就是指阅读数量相对少,书的质量高,很精到的读物。这往往是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和经典名言等。对这一类读物,在阅读时,就要引导学生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读准字音
在阅读过程中,汉字读音问题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也是阅读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读准字音,为继续阅读打下基础。
(2)理解词句
一部作品是由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这样由小到大而构成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词语和句子是语言作品构成的基础。因而,注重作品的词语语句,是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感悟作品思想情感的基础。比如:摘抄、仿写、批注体会等。
(3)抓住语段
注重重点语句语段就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看看这些语句语段有什么特点,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优势在哪里等,可以说,这是阅读中理解文意的方法之一。所以,在阅读中,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或者点睛语句、重要语段,就能更好地挖掘和探究作品的思想内容。
(4)整体感悟
曾祥芹在《“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中说:“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巧,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这是阅读作品的最终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对作品意义的深层次把握,包括作品思想内容,甚至对作品的深层次意义及其延伸意义都有所认识,同时,对作品的结构及其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等,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4.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作品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5.摘抄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或者把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等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6.心得法
心得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日记或读后感的写作。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等。学生在读、写、听、说的紧密结合中,促使学生阅读能力能得到提高。
四 加强评价激励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随意阅读,往往需要一定约束和激励的。课外阅读虽然说都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自需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课外阅读确实需要教师不断给予评价、激励。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更促使学生不断阅读,使学生课外阅读产生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真正课外阅读是“获取原料,产生思想、完成构建”大阅读过程。可以说,通过课外阅读可以锻炼思维,发展智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改善单一知识结构,提高人文修养,同时,课外阅读还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独立解决问题的体现。因此,加强课外阅读,使课内课外结合,通过二者的“合力”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促使语文教育迈进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