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落实“批注”要素,提升阅读能力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4-24 08:06:28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落实“批注”要素,提升阅读能力——四上六单元教学解读与建议


编者荐语:
科学细致的教学解读,才能真正厘清单元课文的学习价值。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林孤烟 ,作者韩吉旺 鲁林红
语林孤烟
语林孤烟
阅读、实践、反思、写作,一路前行一路歌。

 
              落实“批注”要素    提升阅读能力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落实“批注”要素,指导学生批注式阅读,不仅能让他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鉴赏力。

统筹规划,解构单元内容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布局更加清晰可视。围绕“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语文要素,第六单元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建构。


01
与先前经验关联,注重顶层的结构框架

编者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语文要素编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提问”要素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把握内容”要素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从表面看,这三个单元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化存在,实际上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性联系。

“提问”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并且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同时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相对于第二单元的“提问”要素,第六单元的“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强调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做批注。“不同角度”指的是除了文章中写得好的、有启发体会的地方外,还有对文章有疑惑的、不理解的地方,这里的“疑惑”隐含了第二单元中“提问”策略的运用。批注应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上,亦涉及第四单元的“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

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批注的方法时,并不是零起步。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词句”的语文学习要素中就含有批注。该单元交流平台总结了积累词语的方法:“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这里“在旁边写写感受”就是批注。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注时,要以教材的编排思路为导向,激活前期相应的学习经验,从而使新旧对接对接,达成批注阅读的最优化。

02
与儿童心理关联,注重真实的阅读体验

对文章进行批注阅读,特别强调阅读主体带着自身的阅读背景融入文本,与作者和编者进行积极对话。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选编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三篇文章。

这三篇文章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入手,文笔朴实,富有童真童趣。无论是《牛和鹅》中的“冒险”经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里参加学校活动的“失败”经历,还是《陀螺》中与同伴玩陀螺时的“荣耀”经历,都能激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批注时,应遵从儿童真实的阅读体验与生活关联,促使儿童主动融入文本,达成读者、作者与编者的深入对话,提高阅读品质。

03
与文章功能关联,注重科学的认知规律

虽然《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指向的都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但三篇文章的主体功能有所区分:

梳理《牛和鹅》一文的旁批,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材示范从三个角度给文章作批注:有疑惑的地方、自己的体会、写得好的地方。除了课文示范的三个角度,批注的角度还有很多,比如觉得写得不够好的地方可以作批注。另外,即使针对同一个角度,批注的方式也可以不同,如《牛和鹅》里对写得好的地方进行批注——“几个具体的动词,就把‘我们’对鹅的恐惧写出来了”。可以让学生把这几个动词找出来,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动词会如何,这样就从另一个层面感悟到运用动词来表达心情的作用了。

由此可知,《牛和鹅》为学生学习作批注出示样例,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给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批注提供了实践的空间。《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主要从不理解的角度进行批注,《陀螺》侧重的是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单元编排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由学习到运用的认知规律。


 


整体设计,落实单元目标

  批注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阅读方法,为了促使“批注阅读”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要合理地分析单元内容的编排特点和编排意图,了解学生的心理逻辑规律,创设相应的学习活动,实现单元目标的有效达成。

1
基于学情,创设实践性活动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学习批注阅读法具有一定的难度,批什么、怎么批都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

在引导学习《牛和鹅》时,可以做如下设计:
1.自主阅读课文,交流阅读体会,再把感悟写到文中相应的地方,并告知学生这样就叫作批注。
2.出示文中的批注,读一读,并将这些批注分类。
3.对应分类,阅读自己的批注,看看自己是从哪个角度作批注。
4.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再次作批注。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我发现、自我尝试、自我修正的过程。在学习如何作批注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原始认知,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印象和体会。如果一开始就出示文章中的批注,这样就会形成先入为主的阅读印象,不利于学生自己与文本进行对话,毕竟批注只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和手段,而不是阅读的目的。当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感悟后,再让他们阅读文中的批注,给批注分类,形成参照,直观诠释批注。

再如《陀螺》的课后习题是让学生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虽然“陀螺”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玩意儿,但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爱玩陀螺、会玩陀螺的孩子并不是特别多。如果在学习《陀螺》之前,让学生进行一场陀螺比赛,对课文的感悟会更真实、深入,也就会有深切的体验融入批注。

2
关联课后,侧重“个体性”要求

除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还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教学时,既要关注整体性的单元目标,也要关注“这一篇”的“个体”要求。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后习题除了要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本课还要结合文中有关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提取出“我”的心情变化,并体会变化的原因。在执教本课时,我们要注意两个角度的问题:
1.本课要求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不是说从其它角度作批注就不可以,而是指本课的侧重点主要是在“不理解”之处。另外,学生对文章有不理解的地方批注后,还要尽可能想办法解答这些“疑惑”,并在相应的“问题”旁边批注上解答。
2.除了要求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本课还要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在教学时,切不可将二者看成“两张皮”,机械地割裂开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作了批注后,可以针对大家的交流,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心情变化上,让大家先依据“‘我’的心情”和“变化原因”作批注,再填表格进行交流汇报。

3
强化功能,凸显发展性序列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凸显的都是同样的语文要素,但每篇课文仍有其独特的功能价值,三篇文章在编排布置上呈现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的推进性。

在批注要素的学习上,《牛和鹅》是学习如何作批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是用学到的方法自主作批注。教师要注意不同课文的功能,既要关注学生的困难所在,又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教材编排除了在批注要素上体现了发展性,有关“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要素也呈现了一定的关联性和层次性:《牛和鹅》中是“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体会‘我’见到鹅被鹅袭击时的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强调“结合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陀螺》是出示几个有关作者心情的句子,让学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从中可以看出,《牛和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思考点,让学生“有迹可循”地体会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借助表格要求提取出“心情变化及原因”,相比较而言对思维的综合性和逻辑性有更高的要求,《陀螺》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过程,则是完全放手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前面文章中的阅读指向,引导学生累积经验,提高能力。

关注交流,实现延效性生长


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对批注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合,教师应从三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关注批注要素的关键:
第一,“作”什么: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
第二,怎么“作”:标画出相应的词句,在空白处写批语;
第三,“作”后如何:作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批注,丰富对文章的理解。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侧重在“作什么(批注)”和“怎么作(批注)”的前两项上,而对最后一项的“作(批注)后如何”的交流却关注得不够。其实,批注法只是一种阅读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因此,在设计交流批注的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关注其他同学与自己有不同思考的地方,并及时地记录下来。等交流结束后,再读一读自己的批注和补充的内容,然后进行第二次的批注。如果说第一次批注是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带有一定的自主性,那第二次批注则是在反复的阅读思考和交流碰撞后,思想和认识的完整归纳和理性升华。学生就是在这螺旋反复的批注实践中,提升了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