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触间对故土的熟悉,对故土的依恋,都流淌在涓涓的文字中了。
以健笔写柔情是《墨韵》的传神的地方,《灵泉》《石笋》《一线天》是对地方风物的审美,作者以真挚的情感,朴实干净的文字,不矫柔不造作,笔触下是一山一水,同时又能不局限于对山川的刻画,而是有所寄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往往体现了作者胸襟和眼界。
季羡林语: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是写作散文的心血所得。松铖先生的文章无论写山水,写人物,写世情均能以小见大,如《白菜与做人》:“白菜高洁而不高贵,普通却不卑微”,母亲对白菜中肯的评价,实际上是留给我一把做人的尺子。在《悠悠苦茶情》中写到:父亲走了,平平静静地走了。我开始学着品尝苦茶----那种连喝三碗而不改其味的大块状的粗茶,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品出父亲从前的滋味,但我要努力去做。
松铖先生是一位学养很丰富的人,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以及宗教典籍都有所涉猎。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厚积薄发,味道醇厚。有着充满人生智慧的哲学意味和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现在很多人都在写,在出书,但往往由于学养不够体会不深都成了速朽的东西。十年磨一剑,和一日磨十剑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墨韵》中就有着这样的精品意识。如集子中堪称文眼的《墨韵》和《鹞鹰》。《墨韵》中写石老先生抚着颌下的银髯,意味深长地说:“颜体严谨,方正,骨中藏气,是师之楷模;魏碑敦实,拙朴,无漂浮之态,是为人之品。”
松铖先生身居政府部门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案牍劳累之余能静下心来写作,耳闻目睹官场的明争暗斗和都市繁华而能去浮躁之气,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吧,但他没有看破红尘,而是积极入世。在《我是佛》中写道,释迦摩尼原本也是红尘中人,他历经劫难,几经轮回,终于有一天,坐在菩提树下,忽而灵台明净,万事皆空,他觉悟了,成了佛。后来,写到人心向善便成了佛。这就是一种对人生透彻的感悟吧。
所以有了写党员干部做事的《不能失掉自己》《领导的帅与率》《我们眼里期待什么》《可怕的刘贵正现象》,都表达出对共产党员清廉操守的呼唤和期盼。所以有了关乎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感于韦东英的环保意识》《长江水还会清吗》《江水灵秀》等篇章。我更喜欢读的是一些思辨文章《名人≠大师》《孔子教育的一次失败》《伯乐也是才》。有人说人品即文品,没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写不出这些文章来的。
临了,我才感到自己的冒失,一个后学小辈,对先生的文章妄加雌黄,不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吗,但有感于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广大,相信松铖先生的胸襟能够容纳,不会嘲笑我班门弄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