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9-29 04:56:0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此书作者为唐德刚。
不怕大家笑话,我以前压根没听过这名字。书应该是微信读书送的,在此感谢腾讯。不过我书架已满,以后是拿不到免费书了。

中国近代史相关,我读的书不算少,比如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等。不过我也得承认,读的零零散散,各位作者侧重也不同,我还是有不少盲点。

唐德刚我虽第一次听说,但从本书内容,我对他的治史态度还是蛮认同的。简单总结几点,第一是有宏观视角,第二是该细究的史料挖地三尺,第三是觉得深究性价比低的该舍则舍且直言不讳。以下且以实例说明。

甲午战争相关:
1. 印象中,我一直以为北洋水师主要人才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学堂的。读此书才发现自己犯了类似忘文生义的错误。
且说甲午黄海之战时,中日双方参战者,各有大小舰艇12艘。我方的12舰共有舰长(管带)14人。这14名管带经唐德刚调查,似乎全是马尾水师学堂的毕业生。最不可想象者是,他们14人中,至少有十人是马尾船校“第一期”的同班同学。在他们底下工作的大副二副等人,马尾校友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简介:马尾水师学堂(俗称)或福州船政学堂,原是左宗棠左文襄公任闽浙总督时,于1866年(同治五年)在福州马尾创办的,隶属“福州船政局”。聘法人日意格(Prosper Giquel)为总教习,任期五年,从事船炮轮机的制造和驾驶人才的训练。
所以……马尾水师学堂在中国海军起步时候的地位,恰似笕桥航校在中国空军起步时候的地位。而这两所学校在目前大陆历史书的地位好像也类似啊……这事情告诉我取个好名字很重要。

2. 中日甲午战争之刘步蟾。这名字我当年学习初中历史的时候印象颇深,是不佳的印象。读此书后几乎全盘改观,刘步蟾是被人黑了。黑他之人名为William Tyler,著作《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1889-1920)︰戴乐尔回忆录》。当年历史教材就是取的Tyler对刘步蟾的说法而对其刘君评价极低。唐德刚深挖了Tyler在当时中国海军的位阶,直言其不可能知道那么多刘步蟾等海军最高层的细致动向。联系刘步蟾曾留学正规英国海军学校(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一贯对洋人不稍假词色,因此Tyler怀恨在心,多年后对其污蔑,合情合理。倒是咱当年的历史书,取材有点大意了。

3.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实力对比。一直以来我的印象是,北洋水师硬件远好过日本舰队,但整体的军队包括官和兵的素养远不及日本,因此惨败。读完唐德刚的考证,我以前觉得恐怕只是我觉得。
北洋水师的确花了大价钱买了最好的军舰,然而都是甲午战争好些年前的事。北洋舰队的船装甲厚威力大吨位足,但机动性高的几乎没有。机动性不足也是最后取败最重要的原因。
官兵素养,北洋水师的并不低。刘步蟾等高级官员前文所说是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归来。船员也是马尾生。容易被诟病的是陆军出身的丁汝昌,然而当时日本舰队的指挥官也是陆军出身的。更何况丁汝昌一路从湘军淮军打仗过来,军事素养不会低。
最后说战绩。北洋舰队并非惨败,甚至不能说完全没机会打赢。主要是机动力远落后于日本舰队的原因,所以最终落败。
那么咱为什么没买最新的军舰呢?李鸿章当年想买来着,联系都联系好了,但钱被慈禧挪用了,于是人家卖给了日本,就是甲午战争时候的日军舰主力舰。

康有为:
对康有为的评价。在我当年历史书中,除了最后的保皇行为,之前的康有为一直是极其正面的角色。然而我读些乱七八糟的书之后却对其产生极大怀疑,且有自己的判断,只是从未深挖求证。此书中唐德刚替我求证了。康有为最正面的事应该是戊戌变法,然而变法之事光绪皇帝才是主导,康有为充其量只是顾问,然而唐先生评价康除了名声之外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配不上此位。
摘一段唐德刚的原话:“在这段历史之中,康氏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理论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不幸康有为在这三方面,连最起码的条件亦不具备。”
康有为如此能力,那他是怎么成为梁启超的老师的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略疑惑的。此书解答了我的疑问:因为当时康有为还是秀才,梁启超已经是举人。但梁启超年纪小但有志于救国,误以为康有为对西学有很深造诣,因此拜康为师。这解释合乎逻辑。

李鸿章
唐德刚将其评价为只有“周”可以和其相提并论的第一流外交家,而对最近好像被翻出来挺多的顾维钧之流就评价很一般。当然,唐德刚的评价是有事实来论证的,我就不摘录了。
另外我才知道“汉奸”一词是从骂李鸿章开始的。然而李鸿章是卖国贼吗?肯定不是。所以……别对民众的整体认识水平抱太高期望。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
当年慈禧虽然混蛋的很,比如上面说的甲午海战可以说可以把很大部分责任放她那。但她对洋人是一直很害怕的。所以……她为何觉得依靠义和团可以打败洋人,乃至和11国同时宣战呢……唐德刚给我们述说的原因是,有人在当时通过类似“蒋干盗书”,取得了洋人要求慈禧还政于光绪的假情报,触及慈禧底线,从政客打回“小女人”原型,以至于作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这部分事实和逻辑我认为都很合理。

袁世凯
唐德刚倾向于把袁世凯和曹操相提并论,“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我学的历史书上当时对袁世凯是颇多负面评价的,尤其21条事件那就是赤裸裸的卖国贼了。而我本人在后来根据所读史实,加上我的逻辑推断,对袁世凯评价甚高。唯一纳闷的是其最后称帝之举。我也读过一些别的史学家的解释,比如有说袁世凯当时被日本逼到墙角,以为可以凭称帝来博一把眼球提高影响力。这个解释……我当时将信将疑。这次看了唐德刚的解释,我基本信9成。他是这么说的:袁世凯家族有短命的传统。当时在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怂恿下,说是“真龙天子”或许可以破除短命的魔咒。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恶劣,袁世凯如坐针毡。于是就有了称帝之举。所以……后面袁世凯还是56岁就死了,这到底是因为称帝,还是因为就是家族命运……这就不好说了。我认为唐德刚的解释是从当时的情况去理解当年的人,很好。

汪精卫
这人不好多说。我只想说当年有“戊戌六君子”,有“黄花岗72烈士”,更别说咱党领导下的那么多勇士了。所以……在当年,为了心中理念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的并不少见。因此汪精卫刺杀清廷摄政王之举,其“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并不如我以前以为的那么稀奇。

同盟会和光复会
同盟会其实就是很多革命小团体是集合,会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许多同盟会成员都是双重会员,类似之后国共合作的双重党员。成立之初,光复会也是同盟会的一员。后面因为某些原因,光复会脱离了同盟会,在徐锡麟秋瑾等骨干相继被捕杀后逐渐没落。


整体而言,本书内容很值得喜欢近代历史的同学读一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