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否符合文体。读后感是议论文的一个样式,它要求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见解。从内容上看,读后感是原文思想内容的延续和扩展,以“读”为基础;从形式上看,读后感与短小的评论相似,一般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也就是说,读后感是在引述原文的基础上,以议论为主的一种文体。
第二,拟题是否笼统。写作读后感时,多数同学只拟《读(△△△〉有感》,甚至不拟题目,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却不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清文章的见解或主张,给人一种笼统的感觉。比如,看完《你好,李焕英》之后,要完成一篇观后感,如果只将题目拟作《观<你好,李焕英>有感》,显然太笼统,难以让人直观地看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自然影响文章的感染力。如果拟作《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就能从题目中知道你要表达的观点了,就会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自然得分会高一些。当然,如果要求写的是微写作,也不必硬加上一个题目,但要注意在行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观点是否明确。一些同学在写读后感时,往往开头一个意思,写着写着就离了题,表达了另外的观点,这就造成了文章的观点不明。我们知道,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一种,它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所有的论述都必须围绕它展开。当你读了文章之后,即便有再多的感受,也只能抓住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说,切忌面面俱到。你想,一篇几百字左右的短文,你这也想说,那也想说,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必然是什么也说不清;而如果完成的是微写作读后感,那就更不可“贪”太多了。
第四,叙议是否合理。读后感要求以议为主,叙议结合,可有些同学在写作时往往只顾大段摘抄原文,不加议论;或者一下笔就大加议论而不引述原文,从而造成读后感的叙议失重。一般来说,写作读后感只在开头简要引述原文内容,就该转入议论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想了。如果一味地大段摘录原文,那就不叫“读后感”,而叫“读后抄”了。同样,脱离了原文,一下笔就大加议论,那也不符合要求。切记,读后感是既有“读”,又有“感”的一种文体;“读”在先,“感”在后;“读”是基础,“感”是主体。
第五,是否脱离实际。读后感要求我们在读原文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这样才让读后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一些同学在写作读后感时,可能由于情绪太激动,只顾大加评判原文,空发议论,这种囿于原文写出的读后感,就失去了“感”的价值。成功的读后感,往往是基于生活实际的有感而发,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议论。比如写作《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观〈你好,李焕英〉有感 》时,如果只是局限于贾晓玲对母爱的回报或李焕英对女儿的关爱,还只能说是对原剧的一个赏读或评价,只有结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并联系现实生活表达出普遍的一个道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时,才能让读后感有了厚度,才更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