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雪涛的小说集读过两本,感受很奇妙:语言平实幽默,构思独特精巧,每篇小说的阅读体验都很好,但每篇都不太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什么,《刺杀小说家》也是其中一篇。
看完电影版的《刺杀小说家》后,又去把原著小说重温了一遍,虽然理解起来还是有些模糊,但总算清晰了一些,所以接下来主要说一下电影版的观后感。
整部电影看下来,无论是内容还是观感,我认为效果都是不错的,在豆瓣上给它评了四颗星。
电影基本上还是延承了小说内容的基本框架,可小说只有短短三万字左右,要想拍成两个小时的电影,必然还要填充大量的内容进去。
一方面,这使得电影的内容要比小说显得更加丰富完整,另一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存在一些逻辑漏洞。
影片中,现实世界与小说家笔下的虚拟世界互为映射,小说中的人物走向,关乎现实世界中对应人物的命运,仿佛小说真的可以影响现实,但其实更像是在表达平凡人对于某种压迫的抵抗。
我很喜欢电影中那个虚拟世界的场景,它将小说中那个抽象化的蛮荒之城具象化,整座城氤氲着一股血腥之气,城中人又带有一种原始气息的癫狂感,给人一种别样的兴奋感。
当然,这也是小说的不同之处,小说可以大量留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去填补画面,而电影就不相同了,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需要依附在具体的场景之上,然后才能继续展开。
同样的,电影中所丰富的除了场景外,还有人物形象,比如说小说家这个形象,在原著小说中,它更像是一个工具人,用于对情节的推进,没有给人留下太多的印象;而在电影中,他就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有点呆,有点丧,但挺执着的。
再比如,那个幕后指使人的形象,原著小说中把他写的很模糊,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电影中,则直接把他描绘成了一个高科技公司的老板,感觉有些莫名其名。
既然是高科技公司的老板,又有“手眼通天”的势力,那么让小说家停止他当下的小说应该是有多种方法和手段的,为什么偏要费尽心机的找人去刺杀小说家呢?还不如将它写得影影绰绰的,留给观众自己去揣测。
还有刺杀者这个人物的动机,我觉得电影也比小说更为强烈一些,电影中说他愿意去刺杀小说家,是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女儿,而小说中一开始只是说他为了去北极圈看北极熊,就显得有些牵强。
有人说电影最后的打斗场景有些像强行惹人发笑闹剧,什么加特林,“代表月亮消灭你”都出来了,我不这样看。
因为最后这段虚拟世界中的打斗场景,并不是由小说家执笔写就的,而是由刺杀者续写的,这个刺杀者看上去就是一个大老粗,也没有写过小说,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打倒反派,当然是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那又有人说,那打倒反派的办法有很多种,比如说自己绊倒摔死了,比如说突发心脏病死了,为什么非得是这种呢?
其实,除了要打倒反派之外,还另外一层因素,就是泄愤,因为刺杀者的映射在虚拟世界中的女儿还在这个反派的手上,这些演绎观众看了也解气。
这部电影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有亲情,有复仇,有对黑暗面的反抗……但我们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所感受,因为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
我想谈谈的是的电影的那句主打语:只要相信,就能实现。
我们总是会很执着与信念的力量,认为自己所向往所坚持的东西,总会在某一天成为现实。
可现实并非是这样的,天网恢恢也有疏漏的时候,邪恶有时也会压过正义,自己的信念更多是是被现实击碎……但是因此我们就不相信正义了吗?不会的。
即使不能实现,我们仍要选择相信,也许这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