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没落?》一文针对当时《大晚报》所报道的关于中国书画在苏俄被认为切合象征主义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事件进行了剖析与批判,揭示出当时一些文化认知与判断上的荒谬性,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理解与交流中的偏差问题。
文中首先提及《大晚报》报道的中国美术名家在苏俄举办书画展,作品被认为切合苏俄盛行的象征主义,进而引出苏俄拟邀中国戏曲名家前往演出一事。这看似是“发扬国光”的喜讯,但实则存在诸多值得深思之处。
作者对报道中中国画切合象征主义的观点进行驳斥,指出中国画与印象主义或许有一定关联尚属合理,然而将其硬说成与象征主义切合,实在是缺乏依据的“梦话”。例如,文中列举了中国画中常见的半枝紫藤、一株松树等,有些画得不像实物并非是因为象征着其他事物,而仅仅是画技的问题,这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牵强附会的观点,说明不能随意给中国画贴上象征主义的标签,应尊重艺术本身的特点。
接着,文章对苏俄艺术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阐述。苏俄的象征主义在十月革命后已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构成主义,之后写实主义又逐渐兴起,这种发展脉络清晰地表明了象征主义并非如报道中所说的那般兴盛。通过对苏俄文艺发展历程的准确把握,进一步揭露了报道中的错误认知,让人认识到对于他国艺术发展状况应基于客观事实的了解,而不是盲目传播不实信息。
最后,作者对脸谱和手势的本质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脸谱和手势并非象征主义,而更像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表意方式,如同代数一般具有明确的指代意义,如白鼻梁表丑脚等,并没有所谓说不出、做不出的深意义。这再次强调了不能过度解读和错误定性艺术形式,应从其实际功能和表现形式出发进行理解。
这篇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纠正了当时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认知,提醒人们在面对文化现象时要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误解,对正确认识和推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它促使读者思考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准确理解和评价不同文化艺术,避免因主观臆断或信息错误而产生误导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