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后感
我对“终身成长”这个说法最早是在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里看到的,也从此对终身成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后来读了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这本书。
通常情况下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穷极一生都活在证明里,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当遇到挑战时,他们会选择逃避,而不是勇敢面对,因为一旦失败,就证明自己不够聪明,一次的失败就否定了自己的全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理念是: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那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的。他们注重在过程中的体验而非结果的成败。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注重结果,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注重过程。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去注重努力的过程,即使是失败的过程也会给孩子带来经验和教训,这样孩子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也就有了终身成长的心态。相反,如果注重结果,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也就变成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活在证明里,害怕别人评价自己不够聪明,从而逃避挑战。
那如何才能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呢?如果一个人跟母亲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港,行军的队伍知道后面有充足的粮草支持,这个人自然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有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母亲再给予孩子足够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就是自主自发的。孩子行动时既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是为了赢得母亲的称赞。他们不会把挫折当作“如果我做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的威胁,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做有趣的挑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会不断获得成长,胜任感就由此发展出来。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够应对种种挑战,并因此对自己充满自信。这种胜任感会让孩子不断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他的自主性会增强,安全感的来源也会从母亲转为自身。也就是说,孩子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这种源自自身的安全感会激发他进一步探索世界,发展新的能力,正向循环由此形成。这种循环是变化的,不停向外扩展的,这是一种成长型心智模式。
读了这本书,不管是对自我的成长还是对家庭教育的提升都往前迈了一大步。在今后的生活中,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指引下,做一个终身成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