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老舍《北京的春节》有感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2-16 10:57:57归属于读后感8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老舍《北京的春节》有感

  开篇想了想,最后选了从最近在读的老舍的《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里面有一章《北京的春节》,刚好才过完春节,有些情感共鸣,这是动笔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就是开篇提到过的,这些年一直静不下心。这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反思,同时也不断找机会安慰自己麻痹自己的一个状态,自家知自家事,按我的习惯,老舍的这本书不在我的书单上面。因为内心的浮躁,这些年读的书都很功利,实用为上。要么是专业相关的,要么是最近的时事热点,再就是一些故事性强的热门小说,还有一些网络爽文,不用费脑子。这本散文式的书不符合我近两年的喜好。但本着打发时间的心态,翻开看了几眼,触发了春节的情感共鸣;同时还收获了一些内心的宁静。
  嗯,就是内心的宁静。最近我静下心来反思最近几年的经历,家庭给了我很大的正能量,有相爱相契的爱人、可爱的女儿正在茁壮成长,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小家聚少离多。而工作上虽然有所发展,但受大环境大形势的影响,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加上自身内心或性格的原因,有些事情看的太透又太放不下,感觉内心总是处于一种虚浮的状态,压力较大,连睡眠质量也有所下降。所以我也会做一些事来探索或期望达到内心的宁静。比如,会想想以前的一些趣事,所以才会被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所触动,怀念起儿时的快乐和不快乐。
儿时的春节之所以难忘,也可能和时代背景有关。那会儿物质还没有今天这么富足,一年就盼着过年有各种好吃的,而现在因为平时就能吃到想吃的,没有所谓的“延迟满足”,所以就显得没有那么令人期待和向往,那种快乐也就要淡几分,或者说这份快乐已经被想分解消耗在平时了。快乐的总量是守恒的,因为被均摊了,所以没有以前那种猛烈而集中供应来的那么令人念念不忘了。
儿时的春节之所以难忘,除了物质丰富带来的变化,可能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那会儿在农村,父母一年春耕秋收,整个冬天整体而言也没什么活计,有些头脑灵活的、有点门道的去周边做些零工赚点零钱,周围人都差不太多,没有那么多“内卷”:母亲们坐在稻草垛、墙根下晒着太阳,一针一线给一家人纳棉鞋底、缝新棉服,唠唠东家长西家短;父亲们披着外套,叼着烟背着手,村前村后到处溜达,或聚在一起打扑克麻将,周围都是一种悠闲淡适的氛围。
快临近春节时,大家才开始忙碌着准备年货:各家都要熬麦芽糖(石磨将小麦磨碎成汁后反复熬制,同时还需要强力拉扯,孩童会比较谁家的糖更白更嫩更甜;还有麦芽糖加芝麻的“麻叶子”)、油炸“翻饺子”和“荷叶子”、糊豆饼,还有卤菜(正月的主菜就是这个,包括猪肉、鸡肉、鸡蛋、海带、莲藕等等)。临近除夕前最后几天,邻居间还要一起相约赶集去买对联、祭天祭祖的鞭炮香纸、一些平时不怎么买的零嘴水果,还有正月初拜年要用的水果罐头(互相拜年的礼品交换,也可以借用别人的倒腾一下,如果自己准备了最后剩下的就会留给小孩子作为零食或是开学后带去学校当午餐)。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各种烟花鞭炮,虽然花样种类比较单一,远没有今年的“加特林”这种网红款火爆,但也让我们充满期待和喜悦。另外,男孩子一般没人必不可少的还有一把玩具枪,说起这个,小时候的我一直困惑于为啥我非常珍惜,小心翼翼生怕我的玩具枪被磕到碰到,但是它的生命还是依然非常短暂,都熬不过春节就得坏掉,后来才明白,塑料制品,十多块的玩具,确实没法保留到下一个春节。
儿时娱乐方式单一,我们过年时都会东窜西跳,拿着鞭炮到处扔:水坑、坛坛罐罐、牛粪......现在的孩子,有了手机、平板,对这些积极性和热情就没那么高了。今年我们小家在广东一个海边小镇过年,春节不禁烟花,我买了好几百的烟花鞭炮,结果我4岁的女儿兴趣不大,最后临走时,鞭炮都没放完。各个时代的孩子有各个时代孩子的快乐,只是这种快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能持续的记忆时长不同而已。
到了除夕那天,亲戚之间彼此亲近的几家还会互相串着去对方家里吃团年饭,一般是父母彼此住的不远的兄弟姐妹、外公外婆家。团年饭之前也是要放鞭炮的,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吃着丰富的团年饭,天南海北的聊着天,说说最近听说的并且可能已经说过很多遍的家长里短,氛围热闹而轻松。有时候母亲还要考虑月初月末坚持素食多年的外婆,安排团年饭时错开一些,好让外婆也能吃上女儿准备的美食。
到了晚上,父辈们会继续围炉聊天,小孩子会打着瞌睡听着大人的嗑;或者会聚在一起看春晚,早先几年电压不稳,离村里变压器远的人家里电视都打不开,大家只能去离变压器最近的几家人家里看。当然,快到跨年那一刻,各家都要赶回去准备祭天,需要焚香烧纸放一挂大鞭炮,盛放大鞭炮的长竹子又长又粗,有时候需要我们帮忙扛着,并且这个竹子和鞭炮渣在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挪动和清扫的。老舍《北京的春节》有一句话: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护,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我觉得这句话今天也适用。
过完除夕夜,初一一早要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拜年,还要去祭祖坟。然后就按照距离和关系亲疏去亲戚家拜年,小孩子们都非常开心的跟着一起去收压岁钱,当然这些最后都被父母帮忙“存”起来了。正月前几天大家都忙着拜年,有时候会来不及吃饭;等到初十左右,母亲会准备一桌丰富的菜肴,去请之前来家里拜了年却没来得及吃饭的人一起吃顿饭,或者去其他家完成这种同样的仪式,等到正月十五再各家团个圆之后就各自开始新的一年。后来,随着年岁的增加,邻居亲戚有些外出去广东等沿海地方打工,他们会在初八前后迎来一拨离乡高峰,然后正月十五之后还有一拨。再后来,我上学了,也离开了;上班了,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