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名会觉得这是一个男人写他的情人的故事,但其实不是,作者是个女人,这本书的主题绝非一个法国少女与一个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而已,里面有原生家庭,不同人种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一九二几年,我们是法国白人,一家人生活在法殖民地印度支那(相当于今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父亲在我四岁的时候死了,我还有母亲和两个哥哥,生活很贫穷。在我十五岁半的时候,我在渡河的船上认识了大我十二岁的有钱中国男人,他在巴黎读过书。从此以后他天天都来学校找我,他说他爱我。他对我说:将来我一生都会记得这个下午,尽管那时我甚至会忘记他的面容,忘记他的姓名。但他其实是很怯懦的,要他违背父命而爱我娶我,他没有这个力量。他找不到战胜恐惧去取得爱的力量,因此他总是哭。他的英雄气概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父亲的金钱。
我把他介绍给我的家人,他知道在我的家人眼里他是没有希望的,结果只能是连我也失去。我的母亲对我说:在殖民地你根本不能结婚。
他的父亲说宁可看着他死,也不同意他和我在一起。他请求给他一点时间,对他来说,放弃爱情绝不可能,对白人小姑娘发狂一般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那么新,那么强烈,强行分开那太可怕了。
我们相爱了一年半,法国的船来了,十七岁的我要回法国了。他也懂得他和我分手任我走掉是我们这段故事最好的结局。
不知白人少女去后多久,他遵照父命与十年前家庭指定的是少女成婚,完成家族、上天和北方的祖先所期求于他的一切,即承祧姓氏。战后许多年,他带着他的老婆来巴黎,他给我打电话,是我,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我,他根本不能不爱我,他说他爱我将一直爱到他死。
书中还大量描写了母亲的生活和两个哥哥。母亲很宠她的两个儿子,但儿子都不成器。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其中有憎恶、恐惧,还有很多恨,这恨就隐藏在血肉深处,盲目而沉默。
“小说处理的题目大体仍然是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观念。如讲到没有爱的爱情,爱的对象便变成了“物”,等等。小说中对于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些普遍现象,既置之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加以描绘,又常常按不同层次给以测度,由此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这是王道乾的译后评价。
有读者评价杜拉斯的其他书:“一个专门写令人昏昏欲睡而且复杂得要命书的作家,她还搞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电影。”,1984年发表的《情人》却引起了热烈反响。对这份爱情我倒是没有特别深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到现在,不同地域和人种之间的大融合程度已经不复以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母亲和两个哥哥,这种亲情的爱和恨让我感到非常痛苦。里面也有些无关紧要的描写,有些人曾劝她删去这些段落,小说的出版家最后决定保留,因为他觉得情人代表许许多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