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沉默的存在,小时候,我并不喜欢父亲,每当和他争执,母亲总会来找孩子们诉苦,而我们理所当然地站在母亲一边,父亲什么也不说,默默地去厨房烧饭。那时我不懂,总觉得他的沉默是心虚的表现。直到父亲离开,我才终于明白,他的沉默是因为爱。父亲离开后,老弟信誓旦旦地跟我说:姐姐你放心,我克服一切困难把老妈照顾好,绝对不会把老妈送到无锡……一年半以后,老弟打电话给我:姐,我求求你,把老妈接走吧,不然,我可能会先走了。我知道憨厚和担当的老弟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于是,把妈妈接来无锡。我和母亲共处的一年半,我才发现,原来家庭的平静,竟是靠他支撑着。他就像一张旧得有些透明的窗纸,虽不起眼,却挡住了外界所有风雨。当他一离开,家庭的那些缝隙就暴露在了刺眼的光线下。
更深的体悟来自母亲。她总不承认自己依赖父亲,可到了生命尽头,却经常拉着我的手认真地说:“我想你爸了。”那些年我未曾真正明白的东西,在这一刻忽然清晰了。父亲用一生的时间爱她,承受她,甚至接受她的不讲理,而从不抱怨。他他只是用一种沉默的方式去爱,深深地爱,却又不让人察觉。
张大春的《聆听父亲》,让我想起这些往事。书中那位父亲的安静、隐忍与强大,仿佛也是我的父亲。他们都是一样的,站在家庭的背后,默默承担所有,却从不发出声音。那种无声的力量是沉重的,把所有风雨遮挡,而自己却始终是湿透的。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甚至是隐秘的。他没有用语言去表达什么,却用一生去诠释了什么是包容、什么是守护。母亲的“我想你爸了”,让我懂得,爱从来不是谁强谁弱的较量,而是一种持久的耐心和无怨无悔的付出。 父亲不在了,他的爱却依然燃着,照着我生命中的每一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