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让我更爱金陵这座城
——读《南京传》有感
区委政法委 刘卫玲
从孙权定都开始,到“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南京数次站在历史舞台中央,叶兆言先生以时间为轴,穿越各个朝代,将南京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纷乱写进了《南京传》。
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是我热爱南京的重要原由之一。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在中国南方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其实《南京传》就是以南京为窗口来书写中国历史,是一本以南京为平台来讲述中国历史的书。生活在南京几十年,从简陋到繁华,从稚嫩到成熟,我有与作者一样对南京的情愫,南京也早已经融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我看来,虎踞龙蟠金陵王气虽然更霸更燃更酷炫,但人们真正需要的还是平和、安宁和满足;徜徉在金陵街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南京给了我长久以来的依存和安全,“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但愿这座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幸福感。
2号作品
千里澄江绕古城,彩舟云淡渡兴衰
——读《南京史》有感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王 昆
最初读《南京传》,尚抱着完成阅读任务,带着些许“抵触”的情绪。随着一章章一节节深入地阅读,叶兆言先生古朴而不失现代,厚重而不失明快,严肃而不失诙谐的文字,把我带入了南京城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六朝古都历史中,感受南京古城繁华竞逐、谩嗟荣辱的兴衰起伏,悉心去品味南京优秀的文化传承,探寻南京千年历史的脉络流转。
南京有着近7000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450多年的都城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时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今有“博爱之都”之美誉,更在2019年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南京成为探究中国历史的窗口。
南京城的传奇与坎坷在《南京传》一书徐徐展开,“一江春水向东流”“旧时燕子傍谁飞”“桃花扇底看前朝”......书中阐述了南唐时期对南京的城市建设及对中原文明的推动,写出了后主李煜作为“千古词帝”为中华诗词文化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写下了他亡国的必然命运;透过对乌衣巷青苔漫道、风火高墙的描写,展现了南京城南方韵味的婉转绵长,写出了巷内来自北方的世家大族王氏和谢氏为南京带来的北方文化和教育理念,展现出南北方共同哺育滋养南京文化的历史事实。走进《南京传》,曾经的乌衣照晚、桃渡临流,十朝都会北风南韵的风采与气质扑面而来,便是作为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从古至今南京城淡定从容与宠辱不惊的个性。
我不是南京人,大学毕业收拾戎装,一趟列车从北方来到紫金山脚下的军营中,正逢6月梅雨,山中常腾起团团烟雾,雨后常见彩虹横跨天际,如仙如幻。纵然在规整的军营生活,也能感受到南京城怀抱青山、头顶白云的静谧,在静谧中的奋然前进。
《南京传》以史明鉴,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在作者的笔端稳稳流淌,南京风雨沧桑背后的震撼一次次划过心际,开始读懂南京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情,感悟“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中三国孙权帝王大业的雄心壮志,还有近代南京的苦难悲壮......
当秦淮水畔的魏晋遗风散去,朱雀桥边花开花谢,南京锦绣灿烂的文化与超凡脱俗的城市精神深深镌刻在心里,时刻提醒着自己,不忘历史来时路,在历史的学习中厚置家国情怀,要以历史做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追寻真理,跨越迷茫,满怀希望。
3号作品
《南京传》读后感
区民政局
拿到《南京传》,仿佛手捧着一块明城墙上的古砖,斑驳的纹理、厚重的质感,仿佛无声地叙说着南京城的沧桑变迁。
十里秦淮,温婉纤柔,未曾造访这座城市之时,便有了粉墨江南的最初印象。随着阅读的深入,更像经历了一场笔者指引下的探寻,沿着历史的脉络,用人文的视角重新品味这座城市。
从东吴、东晋到南唐、南宋,从明清到中华民国,历史长河中浮沉了多少沧桑变迁;从秣陵,白下,石头城,建业,建康,金陵,江宁,应天到南京......名称更迭里充斥了多少悲喜荣辱;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历史人物留下了多少传奇故事。叶兆言先生以史学家的哲思,文学家的妙笔抖落尘埃,无论是“历史深处的浓墨重彩”,还是“历史背后的灰头土脸”,都被作者化作顺畅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用时光深处里的人物和故事,言述着古都千年的繁华与落败,落寞与顽强。
因为我居住的地方离玄武湖不远,需要放松的时候常会去湖边走走,书中讲述的玄武湖历史也令我印象深刻,北宋之前它是多么辽阔,直接与长江相通,就连今天的杭州西湖也略显逊色,因为王安石的“废湖为田”,玄武湖几乎消失,后来元朝进行了疏通变为内湖。伫立湖边,远眺对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商厦,忆往昔江河浩荡的恢弘气势,感受古今的交融碰撞。
叶先生在书中多次写到,这一个朝代灭亡了,下一个朝代重来,南京人依然在这里,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不管这个朝代如何变化,自己还是照常生活。这座江南城市挺过了冷兵器时代的铁马冰河、刀剑屠戮,也挺过了近代的枪林弹雨、狂轰滥炸,凭着自身超强的自愈力,始终不屈不挠,温柔坚韧的屹立着。南京将苦难沉淀,用岁月熬成了一壶茶,淡雅沁香,余韵悠长。
4号作品
《南京传》读后感
区税务局 贾 佳
初见《南京传》,是某个周末在家旁边的书店闲逛时。它就那样安然立于书架的一角,斑驳的城墙、灰暗的色彩、敦实的体态,一切看起来都如同这座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厚重、沉稳、沧桑。
近来方有空细读《南京传》,历代以来,写南京的书实在不能说少,朱自清在游历南京后写到:“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六朝早已远去,王谢也已作古,但南京依然矗立,以低调但又不容忽视的面貌,仍旧书写着属于南京自己的故事。
以一座城市为主题而写的书,往往不外乎山水风光、民俗风物、历史趣闻等等。因而我想《南京传》或许也是从这些关键词里挑拣出些许来,再加以润色描绘,便成就一本大部头城市传记,算得上中规中矩,与所有描写城市的书一般,也跳不出所有城市传记的固有套路。
然而整本书通篇读下来,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南京传》不是一本旅游介绍书,也不是一本民俗读物,更不是某个文人凭吊怀古的散文集。《南京传》里的南京二字,早已拟人化,如同书写人物传记,描绘主人公波澜壮阔或起伏跌宕的人生一般。它就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翻出自己一摞厚厚的履历,缓缓地讲述自己年轻时干过的荒唐事,短暂又光鲜的辉煌,胆小又错误的抉择;自嘲似的说着自己古怪的脾性从何而来。
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历史的坎坷给这座城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深度,叶兆言这本《南京传》不仅仅有对南京历史的梳理,更有对家乡至深的情感。读书时犹如和三五好友吃茶聊天,聊聊南京的故事,说到好玩处,放声大笑,说到悲痛处,怒眉咒骂,畅快淋漓,尽是南京人的爽辣与痛快。一如《南京人》将南京人憨直的大萝卜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南京传》也将南京城的种种融入了生活中的嬉笑怒骂,一切都是那样传奇,一切又都是那样真实。
不得不说,不论是从史实出发,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南京传》都给了对南京这座城市不甚了解的人最贴心的启蒙。
作为刚到南京的“新南京人”,初来南京,总会听到、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一只鸭子能游过长江”,这足以证明南京人是多么喜欢吃鸭子,而在叶兆言的笔下,衣冠南渡之前的吴人就像这鸭子,“死了还是嘴硬”,气势丝毫不输。这比喻总归让人感到亲切、接地气,自己与南京的距离,仿佛被骤然拉近。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总是一个有滤镜的区域,这里生活富庶、和平安逸,夫子庙中鹤立的江南贡院提醒着来往行人,南京,自然也算得上是江南。“歌女在秦淮河中洗脸,水都变得浑浊了”一句,竟颇有些《阿房宫赋》中“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的壮观意境。这也似乎成了末代王朝“偏安一隅”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在读《南京传》的时候总是会不经意地思索一个封建王朝的崛起和没落的原因,这无不归功于叶先生通白晓畅的文笔。
读罢此书,仿佛一番彻夜谈话到了天明,可以满意地睡去了。历史是无数人经历的往事,去探究以前的故事,有时候也不需要那么严肃。南京也是无数人正在经历的现在和未来,去探索未来的故事,有时候也可以多些留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在写至南京渡江解放后戛然而止,倒反添余韵的原因。
5号作品
读《南京传》有感
区税务局 卜 蕾
书写一个城市的切入点有许多,山水风光,民俗风物,历史趣闻等等。整本书通篇读下来,我发现《南京传》不是一本旅游介绍书,也不是一本民俗读物,如同书写人物传记,描绘主人公波澜壮阔或起伏跌宕的人生一般,《南京传》里的南京二字,早已拟人化。叶先生倾尽自己的半生积累,借助于南京这座沧桑古城,尽抒自己对历史与现实、对地域与文化,对历史的规律与人性的驳杂、对城市的兴废与时代的嬗变、对国家的气运与民族的文脉的观察、体验与思考。
面对一座如此独特的古城,叶兆言以宏大的气魄,对其细细打量,用了9章48节508页35万字篇幅写南京,分别是东吴、六朝(两章)、隋、唐、宋、明、清、民国。他并没有宏观讲述南京的历史,而是用各个时代南京城里的历史人物串起了故事,不仅有趣而好读,而且清晰反映出南京这座城市历史的精髓。孙权之前的南京,他寥寥数语,就从孙权的东吴说起。隋唐两宋的南京,往往给人乏善可陈之感,除了南唐李后主,似乎可说的话就很少了,但叶兆言不这样看,他从李白、颜真卿、韩滉,甚至《景定建康志》这一文本来叙述一座城市的幽微往事,大气磅礴。民国南京,叶兆言先生不说民国南京的文教渊源,单说南京的江宁马路、南京劝业会、民国临时大总统、二次革命、黄金十年、国民代表大会。
阅读这些有趣故事,让我们渐渐认识了南京这座古都的城市性格和精神品味。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每个城市都形成了它独特的城市性格。
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仅次于洛阳、西安、北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帝王之气。即便隋唐以后,统治阶级遏制南京,防备南北分治,南京依旧没有失去东南首府的地位。所以,明朝、太平天国和民国再次在此建都。叶兆言把南京称为“中华文明核心的一个备胎”。南京作为都城历史不短,但每一个皇帝在位时间都不太长,尤其是几位著名的后主,给南京留下了“亡国之都”的臭名。从吴后主孙皓自缚投降“一片降幡出石头”,到被骂作“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再到“问君能有几多愁”的南唐后主李煜,给金陵王气涂抹上了一层暗淡的灰色,让南京这座城市尝够了亡国屠城的苦涩。叶兆言在书中的这句话说得精到:“南京人喜欢吃鸭子,南京板鸭南京盐水鸭南京烤鸭。南京人都是鸭子,死了,嘴壳子还硬。”
这样写南京,似乎有点贬损,但城市如人,几千年几百年发展出强项,一定也有不少短板。城市文化和性格中既有光彩之处,亦会有灰暗之点。
叶兆言的《南京传》,以作家的眼光来打量梳理一座城市,气魄之大,视野之高,功夫之深,文字之灵动活泼汪洋恣肆,奠定了这部书会受到许多人的喜欢与关注。
6号作品
追忆金陵城千年历史 谱写新时代改革篇章
——《南京传》读后感
区税务局 韦鼎臣
虎踞钟山、龙蟠金陵,南京这座城市走过了六朝烽火、唐宋挽歌、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的千年历程就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缩影。当今,站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南京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奋力前行。作为南京市一名新入职的基层公务员,在读了叶兆言先生撰写的《南京传》之后,我对我生长和奋斗的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我自己以及南京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也产生了很多思考和想法。
一、扭住经济中心,推进改革开放
南京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资源禀赋。自古以来,作为江南水乡、政经重镇,南京是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之地。特别是明清时期,全国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两江,作为两江首府的南京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想在全国继续保持经济大市的地位、为南京人民提供更多福祉,我们必须要下大力气把经济发展好,把改革开放的大旗举高举稳。我们应当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充分利用南京强大的经济资源,不动摇、不反复、不折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首位度、做大做强地方经济。我作为新时代的税务工作者,身处服务民营企业和地方经济的第一线,我以能够在南京这座城市从事经济工作为光荣。我也将全力投入税收业务工作,坚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尽自己所能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贡献力量。
二、弘扬南京精神,做强文化品牌
精神和文化是一个城市中更加深远持久的力量,《南京传》中对南京的精神文化作了大量着墨。在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南京培育了深厚而丰富的城市文化,形成了包括云锦、金箔、印刷、剪纸、缂丝等在内的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了开放包容、自由博爱、刚柔并济、务实勤勉、改革创新的城市精神,不仅丰富了南京的地方文化宝库,也推动了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传承、民族精神的培育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素材。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城市精神,我们更应该把它们利用好、发展好,让其继续承担塑魂育人、滋养底蕴、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应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大做强城市文化品牌,让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应弘扬和培育南京城市精神,不断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民族精神建设添砖加瓦。作为南京市的税务干部,我也将积极参与税务文化建设,将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精神不断融入南京税务文化中,以优秀文化滋养南京税务品牌。
三、传承廉政文化,培育担当精神
通读《南京传》,书中对两千年来南京的历史名人作了简要介绍,让我对南京的古圣先贤深感敬佩。作为六朝古都、地方政治中心,南京拥有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和名人名家事迹,塑造了南京廉洁担当的精神底蕴。清初名臣于成龙在南京担任两江总督时,坚守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敢于不惧风险为民请命。他每天粗茶淡饭、布衣草帽、轻车简从,贵为三省最高长官仍保持着“于青菜”的雅号。此外,当时的南京还涌现出诸如江苏巡抚汤斌、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布政使张诚基等敢于担当作为、坚守清廉本性的优秀官员。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地方干部们将清廉和担当作为为官做人的根本准则,抵制住各种诱惑和风险考验、积极担当为百姓谋福利,创造了南京四十多年改革的沧桑巨变。作为新入职公务员,我将始终牢记忠诚、干净、担当,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压力和风险面前我也不会把企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一边高高挂起、不闻不问、畏缩不前,我会立足本职岗位,敢于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为改革开放发声立言。
四、坚持尊师重道,守好教育高地
作为教育大省江苏省的省会,南京拥有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顶尖地位的教育资源。自古以来,南京就有尊师重教、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明清时期更是有“天下进士半数出自江南(今江苏安徽)”的说法。虽然清初江南省不仅是江苏,但安徽的提督学政衙门长期驻在老江南省省会南京,江南贡院继续为两江学子的乡试提供考场,所以南京实际上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文化教育中心。改革开放前夕,南京大学的胡福明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著名的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全国范围内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全国科教工作会议上,来自南京的大量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恢复高考、编写新教材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教师、学子和家长精心施教、刻苦求学,在历年中考高考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高地。教育是一个城市的根本事业,是经济、科技的基础环节。要想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科教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我们应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充分利用南京强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守住南京市的教育高地,更多为本地学子谋福利、为地方教育事业谋发展。作为税务干部,我也会将学习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在工作实践中加强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跟上政策法规变化发展步伐,努力达到新时代税务工作者的新要求。
千年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前景光明。在阅读了《南京传》之后,我更加坚定了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和为城市发展做贡献的决心。让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发扬南京精神、写好南京故事,不断推进新发展阶段南京税收现代化,为推进新时代南京改革开放、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