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如何写好读后感?这些技巧很实用,赶快收藏!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7-27 08:53:45归属于读后感怎么写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如何写好读后感?这些技巧很实用,赶快收藏!

每逢假期或学校阅读活动后,老师很可能会给大家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很多同学就头大了,读后感到底该怎么写呢?

今天,小编为大家汇总了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写读后感主要存在问题

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

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

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蜒点水,泛泛而谈,浅尝止。

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观看影视、戏剧、展览之后写的感想,称为观后感,写法与读后感相同。

读后感感人技巧

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是阅读的深化,甚至是对作品内容的再发现。要想感得深刻,耐人回味,有独到之处,就必须做到:

①不应只是原作思想观点的简单照搬。

不要言人所言,而应该是在原作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将认识再提高一步,另辟蹊径,进行创作,写出新意。这样的感受才能深刻独到。

②要写触及心扉引起共鸣的感受。

读一篇文章,感受是多方面的。要感得深刻,又要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就应书写自己感触最深、不吐不快的那一点感受,书写可以引起他人共鸣的感受。这就如同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扣住一点可以谈深谈透,不致于导致感想肤浅。切忌贪多求全。

③要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连接读和感的纽带。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认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产生对己、对人、对社会的作用。实际的内容很广,大至国家,小到个人,往往有面与点之分,大与小之分。但最好联系当前的情况,尽可能不扯得太远,这样现实意义才会强。联系实际,往往离不开联想,这种联想过程一般是类比联想。联想的内容是与原作中心相类或相仿的材料。如果要联系国家大事,要以准确了解当前的形势为前提;联系社会各方面的事,如家庭、学校、社会……要分析社会状况,分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切不可以偏概全,得出过激的结论。联系个人实际,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为依据,不可写成检讨书、决心书。无论联系哪一方面实际,切不可喊口号空谈,这是写感想的大忌。

读后感的结构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所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也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尾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

很多孩子直接写《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还是建议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有感》、《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好看了三分。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读后感示范

西风依然在

——读雪莱《西风颂》

狂暴的西风,唤醒沉睡的大地,破坏着,同时也守护着。它所过之处,一切死亡和衰朽都被永久地埋葬,而希望则永恒地闪耀。在它的身后,是冉冉升起的黎明。

但西风啊,多久不见了哟!

那些匆匆的步履,你看见了没有?争名逐利的脚步从未有半刻停顿,充斥着铜臭与喧嚣的街道上挤满了行人。日益浮躁的空气中,你是否难以立足?泛着腐臭的光鲜景象,你是否感到厌恶?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的人们,或在自己的世界中逍遥自在,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匆匆走过,留不下一丝涟漪。虚假的忙碌笼罩着城市和乡村,漫无目的的游荡中,还有谁会记得你的名字。西风哦,你在哪里?

那些冰冷的面庞,你看见了没有?喜怒哀乐只是苍白的面具,惟有面无表情才是真正的表情。诚然,冷酷也是你的特质之一,但现如今的冷漠却是由内而外,蔓延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症候群。它像一张无形的网,铺天盖地;又像一堵隐形的墙,断绝联系。而你的冰冷,只是对于那些退步、腐朽的事物,对待希望,你就像雄鹰对于长空那般火热。真正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都已难于寻觅,因为其中或多或少都掺入了一点利。人们的感情触发点越来越低,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成为热点话题;而人们的感情动作点则高不可攀,当一切的主人公成为了自己,便冻成了千年的坚冰,万年的积雪。当冰冷成了主流,还有谁会记得你的内心?西风哦,你在哪里?

那些飞溅的唾沫,你看见了没有?商人把产品描述得天花乱坠,专家把一家之言当做万世经典口喷不辍;空谈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欺诈者口吐莲花,颠倒黑白。从不说话的西风,你难道不觉得反感吗?商业欺骗、学术欺骗层出不穷,花样迭出。当人格委身于言辞,当语言胜过了行动,还有谁会记得你的缄默?西风哦,你在哪里?

多么盼望西风扫去世俗的尘埃,还一个皓皓的未来。但看不见你的身影,我又有什么能力许一个光明的前程?西风哦,你在哪里?

这时我听见最深沉的长啸,是你吗?原来你一直没有走,对吗?彳亍在茫茫人海中的我,为这突如其来的凉风撩拨起了心弦。

是的,西风依然在,正如希望。你与它本就是双生的天使啊!你潜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期待某个瞬间,掀起惊天的狂潮,风定之后,会是一个清新的世界。

是的,我不该如此悲观。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日又怎会遥远?

你一如往日的缄默,但藉由你的名字触及你的内心,我便确信无疑:

西风依然在。

是雪莱歌颂了你,但你属于全人类。西风仍在,希望犹在,人类终将找到曙光,在你的指引中,攘除黑暗,奔赴光明。

读《报任安书》有感

学完《报任安书》后,我对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加详尽的认识。在李陵之变”后,他的人生从此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种始料未及的灾难毫不留情地破坏了他本可安逸的一生。

由此,我想到了转折”的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转折的实例不计其数。进攻中途岛的日本航母沉没,南北战争时期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长征时期的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转折的出现,对国家政治形势而言有巨大的冲击力,它或许成就一大强国,或许断送一个政权的未来。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言:“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些人不就如同司马迁一般,在命运的不断转折中,坎坷一生。有人忍辱负重苟活下来,有人就此沉沦痛不欲生。

转折的出现,将生命变得凹凸有致,许多坚忍不拔的勇者,凭着惊人的意志,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经典抑或是造福后人的丰功伟绩。转折的逼迫”,将他们的人生发挥到了极致。

平日里,枕着一缕草香徜徉在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上,每一处转弯口都会霎地显现异样的风景,令人倍感欣喜与浪漫。坐在小道边的座椅上品一本红楼,家族的兴盛在社会无情的逆流中渐渐转向没落,只留得今人为其默默叹息。回家途中,一片树叶从树枝上旋转而下,落在泥土中静息,它静静地去赴一场生命转折的葬礼。也许钻进泥土生长成养分,它的生命又将迎来新的转折。夜晚,为一部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的电影赚足了精神,回味无穷。

不经意间,又想到了“运动是绝对的”这一哲学思想。世界每天更新容颜,转折应运而生。我们应将它们看作一次契机,无论于自身是逆是顺,我们都乐观接受以充实自己的人生。

让转折来磨练我们的意志,凹凸我们的道路。让转折描绘一场人生如戏。

读《离骚》有感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